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语文教改名家辈出,成绩斐然,但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仍然不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冷淡了。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重生……而自然语文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
一、浮躁的时代呼唤自然语文
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的更迭不息的文化、哲学、文学理论,在给中国的语文界带来自由新鲜空气的同时,带来的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本来纯真的语文,竟然有了“假语文”“伪语文”和“本真语文”之别,更有“大语文”“小语文”与“泛语文”之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纷争。谁说文人不血性,试看今日各派“语文人”。最无辜的还得数广大语文教师,身处语文课改的洪流里,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各式“语文”,没有清醒的大脑和超强的定力,绝对无法自持。“从一而终”不好,“遍采百花”也不行,“固守根本”又会被斥为“迂腐守旧”;名师所要做的不是“扯大旗”“立山头”,四处奔走呼号以让别人拜入自己的“山门”,也不是“同室操戈”,而是将自己独到的宝贵经验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实现融合,造福普通语文教师和广大学子。语文还应该是“自然”一些为妙。
较之于其他基础学科而言,语文可算是最热闹的一门学科了,“××语文”和“语文××”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标榜自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践行的是最本真的语文教育。在“山头”林立的语文世界里,各派“宗师”都能为己方找到有利的“靠山”: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现象派到读者反应派;从作者中心说到文本中心说,又到读者中心说,直到“主体间性”,等等。明智之士不难发现,提出“××语文”或“语文××”理念的无一不是名师,这些名师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后,从西方搬来一套理论来作为自己教学理念的支撑,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将自己的“××语文”或“语文××”观推而广之。而这些被倚为“靠山”的理论依据,无一不是舶来品。
自然语文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守住语文的根本。关于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说得很分明。太多的“××语文”或“语文××”,只会让语文更为复杂化、神秘化。我们敬畏语文,但不可神化语文。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要“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玄而又玄,空而又空的“语文口号”并不利于语文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前的语文教育,要自觉地摒弃浮华,返归本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真正地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丰厚人文底蕴,进而涵养品质,陶冶性情,以适应人生和社会的需要。
不管你是各式“语文”中的哪一派,忽视语文学科的语用性,拔高语文的人文性,或是违背师生的“主体间性”,教学“多元无界”,都是脱离了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空中楼阁”。语文的出发点是文本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精神的栖居地。只要让语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那么钱理群先生倡导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就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
语文教改的关键还是要改革课堂结构,而课堂结构改革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随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结构。所以说,课堂结构的改革受教学思想的制约。因而,笔者认为,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三个一切”的新型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很多学校写在墙上的很有意思的标语,也是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最简易、形象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但要写在墙上,还要挂在口上,记在心上,落实在教学实践上。
二、自然语文──“自然”在哪里
自然语文的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自然语文的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欲望显示存在,而心灵决定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体验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那么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解放,在于尝试放弃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
爱,是自然语文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梦想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灵魂之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化知识为智慧,变文明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现今的教育对知识“情有独钟”,以分数衡量一切,教育不再是对他人的体谅心、梦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教育就是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耀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耀整个世界。
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一味地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每一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信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点燃内心的希望。自然语文与尊重观念密切相关,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孩子们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人格尊严不能超越,个体差异不能超越。无论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不要为孩子设定统一的成长标准,不拿孩子之间互相比较,接受孩子最自然、本真的状态,这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鼓励崇高,而不是理解规范;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温暖心灵,而不是强化记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点亮人生,而不是预知未来。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毫无疑问,当我们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抑“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生长”。须知,“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想象大胆的人、一个性情完满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一个精神崇高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人吗?对于自然语文的教育,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干净,对多样的世界秉持宽容与尊重;他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他有自由的头脑,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他有丰富的心灵,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当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异常复杂的。在父母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在教师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个谬论。我相信,自然语文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七分天生,三分教育”。但是,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福祉,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未来,你何苦那么担心他眼前的这点成绩呢?看得远一些吧,这是一位教育者应有的深邃!
自然语文的教育就是用温情去感应儿童的存在,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就是让儿童内心洒满阳光的社会活动。教育有时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浮躁的心田会因此宁静如丝,冰冷的世界会因此温暖如春。因为纯粹,教育是真诚的;因为享受,教育是幸福的;因为用心,教育是智慧的;因为大爱在心,教育是温暖的。
自然语文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洋溢温暖、注足温馨、充满温情的过程。让每一个儿童成人,让众多孩子成才;让每一个儿童合格,让更多孩子优秀;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暖教育”的姿态。自然语文的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儿童。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教育不是“选择”,而是“栽培”;教育不是“损益”,而是“成全”。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而自然语文的教育则贵在温暖人心。自然语文的教师怀揣着对教育的崇敬和真情,做一个内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吧,带着阳光行走,温暖别人,快乐自己!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温暖似火,融化坚冰;温暖似水,润泽万物;温暖似光,驱散黑暗。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凡称得上教育的东西,绝对不能缺少温度,不能缺少人性需要的精神温度,不能缺少让孩子心灵富足的精神温度。“大拇指”永远比“食指”更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语文教改名家辈出,成绩斐然,但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仍然不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冷淡了。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重生……而自然语文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
一、浮躁的时代呼唤自然语文
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的更迭不息的文化、哲学、文学理论,在给中国的语文界带来自由新鲜空气的同时,带来的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本来纯真的语文,竟然有了“假语文”“伪语文”和“本真语文”之别,更有“大语文”“小语文”与“泛语文”之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纷争。谁说文人不血性,试看今日各派“语文人”。最无辜的还得数广大语文教师,身处语文课改的洪流里,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各式“语文”,没有清醒的大脑和超强的定力,绝对无法自持。“从一而终”不好,“遍采百花”也不行,“固守根本”又会被斥为“迂腐守旧”;名师所要做的不是“扯大旗”“立山头”,四处奔走呼号以让别人拜入自己的“山门”,也不是“同室操戈”,而是将自己独到的宝贵经验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实现融合,造福普通语文教师和广大学子。语文还应该是“自然”一些为妙。
较之于其他基础学科而言,语文可算是最热闹的一门学科了,“××语文”和“语文××”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标榜自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践行的是最本真的语文教育。在“山头”林立的语文世界里,各派“宗师”都能为己方找到有利的“靠山”: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现象派到读者反应派;从作者中心说到文本中心说,又到读者中心说,直到“主体间性”,等等。明智之士不难发现,提出“××语文”或“语文××”理念的无一不是名师,这些名师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后,从西方搬来一套理论来作为自己教学理念的支撑,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将自己的“××语文”或“语文××”观推而广之。而这些被倚为“靠山”的理论依据,无一不是舶来品。
自然语文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守住语文的根本。关于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说得很分明。太多的“××语文”或“语文××”,只会让语文更为复杂化、神秘化。我们敬畏语文,但不可神化语文。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要“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玄而又玄,空而又空的“语文口号”并不利于语文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前的语文教育,要自觉地摒弃浮华,返归本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真正地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丰厚人文底蕴,进而涵养品质,陶冶性情,以适应人生和社会的需要。
不管你是各式“语文”中的哪一派,忽视语文学科的语用性,拔高语文的人文性,或是违背师生的“主体间性”,教学“多元无界”,都是脱离了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空中楼阁”。语文的出发点是文本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精神的栖居地。只要让语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那么钱理群先生倡导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就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
语文教改的关键还是要改革课堂结构,而课堂结构改革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随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结构。所以说,课堂结构的改革受教学思想的制约。因而,笔者认为,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三个一切”的新型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很多学校写在墙上的很有意思的标语,也是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最简易、形象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但要写在墙上,还要挂在口上,记在心上,落实在教学实践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68870.html
相关阅读:教你轻松掌握高中语文高效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