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创设和谐语文课堂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董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便是追求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自信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笔者就结合《写给秋天》这一课例来谈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力,创设和谐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景导新课

师:当时光完成最后一朵花的开落,当所有的季节只剩一种颜色的时候,同学们,我们如约,坐于一堂,一起品味属于我们的无尽秋光!一年四季,秋天是最让我们迷惘的季节。面对秋天的硕果,老师欣喜过;面对秋天的落叶,老师伤感过。同学们,你对秋天的情感如何?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我喜欢秋天,我认为秋天是最美的,刘禹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我也喜欢秋天,看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实,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我的心里便会美滋滋的!

生:我不喜欢秋天。秋天给人带来凄凉、悲伤的感觉。秋天树木的叶子都变黄了,小草也不再像春天那样有生气了。

师:看来,每个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喜爱或不喜爱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台湾女作家罗兰,了解一下她对秋天又有着怎样的情结,她的散文作品《写给秋天》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在这一互动中,由学生来谈对秋天的感觉,并说出原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事半功倍,优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巧设问题引思路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引导学生在看似形散的文中体悟美的语言及美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一大重点。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眼里的秋是怎样的?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秋的特点的一句。2.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写秋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阅读,使学生再次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两个主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初步探究文章的语言价值和情感价值。

生: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师:那么,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写秋天的呢?

生:作者带着欣仰、爱和礼赞的心情来写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颗睿智的心。作者的心思被你们猜中了。

其实,这两个主问题的预设,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地方可循,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不再惧怕。那接下来的一个个问题相信他们同样能迎刃而解。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散文的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散文的自信心。

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会爱秋天,礼赞秋天?作者的这份对秋的深情,是否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呢?

生:读小学时,作者欣仰秋的安闲明澈。

生:在寂寞的村学里,作者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

生3:在逐渐沉稳的中年,作者领悟到秋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师:正是由于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秋不同的感悟,使得作者对秋的情感与日俱增,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秋更深层次的思考,由秋天想到了人生,想到了生命。那么,作者通过与秋的对话,得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启示呢?

通过对学生不断的提示,不断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使得学生不仅能掌握散文的形,还能很好地理解本文的神。通过对学生持续的积极心理暗示,学生的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得到了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边读边思,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三、品读语句悟情理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本,所以,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必须要有对关键词句的品评。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四段,思考“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这句话的含义。

师:老师来做个友情提示,先想一想这句话中“诗情和智慧”指什么,再想想“深沉激动的美丽”指什么。

生:“诗情和智慧”应该指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生:“诗情和智慧”应该指宁静安闲。

生:“深沉激动的美丽”应该指美好的东西。

生:“深沉激动的美丽”应该指他们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师:解决了这句话的含义,我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七段“你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由于前一句教师进行了提示,学生们自信满满地对这句话开始了探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没想到一句话的含义居然引发了学生们的争论不休。学生在和谐的争论中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课堂上演绎了一种捍卫自己观点的竞争美,使他们在这种参与中领略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含义美。

本堂课的流程,应该说师者充分挖掘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利用课堂这个有利的环境,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赏识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展开丰富想象,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力,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创造出了“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者:董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便是追求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自信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笔者就结合《写给秋天》这一课例来谈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力,创设和谐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景导新课

师:当时光完成最后一朵花的开落,当所有的季节只剩一种颜色的时候,同学们,我们如约,坐于一堂,一起品味属于我们的无尽秋光!一年四季,秋天是最让我们迷惘的季节。面对秋天的硕果,老师欣喜过;面对秋天的落叶,老师伤感过。同学们,你对秋天的情感如何?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我喜欢秋天,我认为秋天是最美的,刘禹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我也喜欢秋天,看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实,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我的心里便会美滋滋的!

生:我不喜欢秋天。秋天给人带来凄凉、悲伤的感觉。秋天树木的叶子都变黄了,小草也不再像春天那样有生气了。

师:看来,每个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喜爱或不喜爱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台湾女作家罗兰,了解一下她对秋天又有着怎样的情结,她的散文作品《写给秋天》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在这一互动中,由学生来谈对秋天的感觉,并说出原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事半功倍,优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巧设问题引思路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引导学生在看似形散的文中体悟美的语言及美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一大重点。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眼里的秋是怎样的?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秋的特点的一句。2.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写秋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阅读,使学生再次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两个主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初步探究文章的语言价值和情感价值。

生: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师:那么,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写秋天的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76462.html

相关阅读:高考备考指导:语文不同题型拿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