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耀红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枯燥乏味。因为除了文言文以外,其他课文都被老师以“不重要”“考试不会考”为由,或置之不理,或大概一读草草了事,然后大规模地做各种练习题。毋庸置疑,大量反复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来说,确实是一条捷径。但如果在提高成绩的同时,扼杀了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牺牲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那实在是得不偿失。其实,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同,每个学生都生活在语文中。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沉睡的学习语言的天性。
一、唤醒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有人这样比喻:“语文是语言中美的元素,是语言的调味剂,是一杯刚刚沏好的碧螺春,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是刚与柔、美与雅的享受,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款款走来,琵琶遮面,欲露还掩的回眸一笑。”这个比喻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涵养及美学特点进行了准确形象的提炼。
人都有欣赏美、追求美的天性,优秀读物的内在魅力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然而,不同的学生由于自己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对美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将教师的审美感悟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唤醒他们心中对美的发现,尊重他们对美的独特感悟。
二、唤醒学生沟通交流的渴望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语文课中的体现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中却逐渐被淡化。语文课上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见解的权利,而是要尽力顺应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表达自我的愿望。我们常常发现,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某句话或某件事谈自己的看法时,他们或吞吞吐吐,或词不达意。教师为激励学生常使用“随便说,说对说错不要紧,不知道就瞎蒙两句也行”等话语,可是学生仍然低头不语,生怕老师叫到他。这是由于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只允许自己说,担心学生说的内容不在他们预想的答案范围内而延长授课时间,使课堂任务无法完成。可是很多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吗?我们的主体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那么久而久之,主体便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能力。其实沟通交流的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就会用哭声来倾诉痛苦,用笑声表达快乐,而语言的表达更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语文课的本质在于交际,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性质也是交际,这是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因此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就某一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我们本应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唤醒学生沟通的欲望,提高学生交流的能力,然而,因为考试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分值较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写作,而忽略了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使语文课变成了“哑巴语文”或者“习题语文”,只教会了学生答题的各种技巧、套路,但在生活中应用语言的能力却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不能满足其交往的需要,甚至都不会很恰当地介绍自己,这样的语文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各种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例如,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脚踏一方土”和“关注我们的社区”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脚踏一方土”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了解情况等方法,调查本地的土地使用情况,发现本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要主动地与校内的同学和校外的很多部门之间产生交流,在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总结观点时,也要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关注我们的社区”,则可以让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使平时只死啃书本、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己,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了更多表达思想的机会,口语交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生活中就会主动地和身边的人沟通与交流。
语言是人的天赋,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对学生语言天赋的唤醒,使他们的言语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实现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沟通交流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他们自然会主动阅读各种书籍,并与他人交流探讨,那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80150.html
相关阅读:江苏语文试卷点评 高考试题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