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承受的形式之重与语言之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中学 彭治萍

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歌声多了,表演多了,掌声多了,多媒体运用广泛了……但语文不像语文了——重形式,轻内容,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可承受的形式之重与语言之轻,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索。

一、刍议语文教学不可承受的形式之重

1.拓展过度魂不附体

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社会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故事性作品变成了电影戏剧展播……只要跟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进去,一味搞课外延伸,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如,一教师教学《口技》时课外拓展,让学生听口技表演《战场上》,感受中国传统民间技艺,要求能听出各种枪炮声,并思考:这能与课文中的口技相媲美吗?接着老师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艺正在衰落。于是谈到韩国端午节申遗、中国医学等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等事件,鼓励学生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这节课涉猎很广,师生互动充分,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但这不是教学文言文的课。至少,对文言文这一特殊的文体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这位教师做得不够好。枪炮声、传统文化,这些“魂不附体”的教学让人匪夷所思,语文难以承受。

2.音像媒体泛滥成灾

事实上,集中了过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的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会干扰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琅琅书声在欣赏图片与音乐的过程中“日薄西山”,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如,一教师教学《智取生辰纲》。铃声一响,便响起了豪气冲天的《兄弟无数》,引入后简介了作者、作品,接着便播放《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的片段,影片扣人心弦,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老师应学生要求还重放了一遍,欣赏完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如何智取成功的。至于文本中传神的描写、环境的烘托、人物的矛盾、经典的语言,学生已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再看上一眼了。这种以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用视频代替语言文字创设意境的做法必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3.提问朗读泛泛无益

有的老师以为“满堂问”便是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中抛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像“是不是”“对不对”“你喜欢吗”这样泛泛无益的提问充斥课堂,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读应该是有指向和指导的,不是走形式,不是课堂开展了多样读、有琅琅书声就是好事。不少老师习惯性教学,上课前文章读一遍,教学一段读一遍,全文教学完了读一遍,美其名曰“整体感知”“深入品读”“回顾小结”,这样没有情感思维融入的读、没有字词点品析的读,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嗓子哑了却泛泛无益。

课改以来,创新是大家心中的结,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形式上要创新。殊不知这些创新可能就成了语文教学不可承受的形式之重,掩盖了语文本有的语言特色和独有的语文之美,不以学为中心,语文就被架空了,语文自然也就变味了。

二、刍议语文教学不可承受的语言之轻

任何模式的语文课堂,都应以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本民族语言”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那些忽视、淡化语言学习,影响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好的,语文教学难堪形式之重,同样难以承受语言之轻。

1.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出现了学生只读不写,书写潦草且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等现象。原因主要有:教师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在预习环节或阅读准备环节中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读一读,屏显一下,学生只动口不动手,只会认读不会写。若真有哪个老师在公开课上大张旗鼓地讲字词反被视为低效。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绝不应被忽略和轻视。

2.忽视经典语言的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然而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积累却是望而却步。

以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为例,编写者在教材中明确标注让学生背诵的文章,除去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仅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木兰诗》《夸父逐日》《共公怒触不周山》这四篇。难道本册教科书除此之外就没有值得积累的精彩语言吗?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3.忽视生命语言的品读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应该对语言进行品析。然而,从我们的教材编写到课堂语文实践、语言品析都只是停滞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为例,在“研讨与练习”中涉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题目明显的只有三篇:《我的母亲》《雪》《俗世奇人》。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匠心独运的语言品析设计题更是近乎绝迹。我们的老师缺少对文本深入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也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语言表达形式的推敲,殊不知形式是内容的载体。

三、让学生在语文本色世界里本色品味语文之美

语文姓“语”,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我们的学生应该在语文的本色世界里本色品味语文之美,而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就应该有“语文之美”。

要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使一切教学手段都围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展开,不可喧宾夺主,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而对于教材中那些经典的片段,纵使编者没有规定,教师也应该和学生达成共识,记忆并学会使用这些经典片段及写作手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84244.html

相关阅读:江苏语文试卷点评 高考试题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