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规律。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很好地体现出问题导学法的原理。教师教学的目的首先不是老师讲解书,而是引导学生看懂书、理解书,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惑能力——亦即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学素质,获得自学能力、探索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初步认识

  目前,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也大小不一,就是对同一数学内容在理解上也会有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上的差异。

  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禁锢着许多教师,使他们热衷于讲、满足于灌,不厌其详,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唯恐自己讲不细,囿于一种僵化的模式,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消化吸收。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而且要听懂、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用问题导学法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的旧教育思想,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对新的刺激或知识同化或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即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因此,研究班级授课下的因材施教方法很重要。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方式,产生学习需要。根据教学规律,导学式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学习椭圆知识时,我们可从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吗?”我们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学生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动机,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了兴趣。

  2、课堂中思索、研讨。

  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教学实录:那么在(a+b)n的展开式中,大家能猜想出a、b的指数规律吗?

  S:a、b的指数规律——a的指数,从n逐一减少到0,且等于组合数的“下标-上标”;b的指数,从0逐一增加到n,且等于组合数的上标;每一项a的指数与b的指数之和等于n。

  T: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二项式定理。

  S:猜想:

  评述: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这里,考察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字母结构,猜想二项式定理,就是这样的认识过程。归纳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链的关键一环,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而须力求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拿。

  3、拓展互动。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启发引导,完成了精讲、设疑、释疑、讨论、答辩等一系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进入了尾声,课堂教学阶段基本完成了任务。此时,教师可将课后练习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去体会“渔鱼”之乐。最后,少而精地选择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提高。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比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上述“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宗旨,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其最终目的可用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概括:“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式,达到“不需要教”之最高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论文中心,作者:樊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06697.html

相关阅读:高二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不等式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