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春
引言: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教师探索的无穷空间和奥秘;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给予学生美的画卷和享受。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绝大多数课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体验。在此,罗列几种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现象,避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偏。
一、“空堂”现象
即牧羊式教学。假“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号召自主学习,就成了让学生自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绝不强迫他们,让他们随意讨论,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无论学什么课文,形式是一样的: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己”学习。教学秩序松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练堂”现象
即练习式教学。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教师用很短时间突击完本节课的授课任务,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课堂还剩十分钟时,插入广告(即分发试卷),剩余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所谓讲解答案,纯属浪费学生时间,因为教师讲的,和学生手中资料上有的,并无二样,何况学生把课文内容都没吃透,测试的作用何在。
三、“秀堂”现象
即作秀式教学。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各种教学环节不论需要不需要的,依次僵硬地秀出;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与其说是老师在上课,不如说是老师在作才艺表演!
四、“假堂”现象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成果展示课”、“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教研组或全校性“任务”……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应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这种师生共同作假的现象,不仅于教学毫无增益,而且,负面效应极大。上过这种课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诚信,可能再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了!
五、“模堂”现象
即今天学东家,明天学西家;不是学精髓,而是学形式。搞得教师不用探究学生需要怎样教,不用研究和创新教学法,只知到牢记领导要求怎样教就行了。不论遇到怎样的课文,都得生搬硬套进入规定模式,如:前几分钟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再然后……下课前十分钟必须测试。
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久而久之,必须成为没头没脑的教书匠了。
六、“同堂”现象
即要求同级同科教师,必须统一备课(教案),统一作业,甚至统一课件,统一作文题目。什么教无定法、什么因材施教,什么以学生为主体都不需要,只需要教条地按照集体备好的程序来进行,即可达到备教一致了。
集体备课本来是可以群策群力,并且有助于传、帮、带,帮助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但这种教条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教师离开了集体备课还真就不会备课了。
七、“乱堂”现象
即随意式教学。有不少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毫无思路,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讲一气。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晕晕乎乎,身疲力竭,累得够呛,学生则如雾里看花,苦不堪言!
八、“满堂”现象
即“满堂灌”式教学。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填鸭式”的老路。比如先用投影显示“作者介绍”,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课文示范朗读,接下来便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完全是新瓶装旧酒,换汤未换药。
这种教学方式,师生错位,反映了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
九、“冷堂”现象
即媒体堆积、喧宾夺主式教学。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展示案例,可学生却如走马观花,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众多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喧宾夺主,学生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思考和归纳,只是机械地跟着画面转动眼球,呆若木偶!
这种教学方式,表面热闹非常,又很“现代”,实则是一种严重的“冷堂”现象,反映了课堂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不能产生联动或互动的僵持状态!
十、“哄堂”现象
即罗列问题、分组讨论式教学。讨论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如果组织得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如果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多,这种现象更易发生。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反映了一个班的班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刘菊春
引言: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教师探索的无穷空间和奥秘;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给予学生美的画卷和享受。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绝大多数课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体验。在此,罗列几种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现象,避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偏。
一、“空堂”现象
即牧羊式教学。假“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号召自主学习,就成了让学生自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绝不强迫他们,让他们随意讨论,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无论学什么课文,形式是一样的: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己”学习。教学秩序松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练堂”现象
即练习式教学。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教师用很短时间突击完本节课的授课任务,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课堂还剩十分钟时,插入广告(即分发试卷),剩余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所谓讲解答案,纯属浪费学生时间,因为教师讲的,和学生手中资料上有的,并无二样,何况学生把课文内容都没吃透,测试的作用何在。
三、“秀堂”现象
即作秀式教学。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各种教学环节不论需要不需要的,依次僵硬地秀出;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与其说是老师在上课,不如说是老师在作才艺表演!
四、“假堂”现象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成果展示课”、“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教研组或全校性“任务”……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应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18312.html
相关阅读:浅论普高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意义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