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识积累:冰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中地理常识积累:冰雹》,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形成冰霍主要有两个条件,我们知道,冰雹多来自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冰雹和雷暴都是对流性天气,都发生在积雨云中,但是形成冰雹的条件要比雷暴条件高。冰雹的直径一般在5?50毫米范围内,大的可达到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所以冰雹形成一要有厚实的云层,气象上叫深厚的层结不稳定。一般来说,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都可以有冰雹,但要使冰雹降落到地面,需要云中的雹大到一定的体积。产生雷暴的积雨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一般需要10米/秒左右,而形成降雹的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一般要在20米/秒以上,雹粒愈大,所需上升气流愈强。这种上升气流是不均匀的,时强时弱,使雹粒在碰撞中迅速增大,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时,雹块便降到地面。二要有适宜的0℃层高度。积雨云中在0℃层以下由水滴组成,0℃层以上至零下16℃层以下是过冷水滴和冰晶的混合体,再向上则以雪花、冰晶为主。从我国降雹的特点来看,冰雹灾害多发生在4?7月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时期,大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持续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到半个小时。降雹区多呈带状,俗语说“雹打一条线”,其宽度一般只有1?2千米。从发生冰雹的次数看,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多于高纬和低纬。我国的雹区主要在云、贵、甘、宁、陕等地。

冰雹的结构是很神奇的。它具有层层叠叠的夹层,在解剖冰雹的时候,首先可以看到一个不透明的核心,外面由透明与不透明的冰层交替包围着,所以冰雹远远看去一片白,并不像冰块那样透明。这说明冰雹是在0℃层上下反复升降,在“融化一结冻一再融化一再结冻”的反复过程中,不断增大的。因为积雨云中温度0℃高度以下是水滴,以上为过冷水滴与冰晶、雪花,当过冷水滴随上升气流上升时与冰晶或雪花冻结,形成冰雹的核心。由于冻结的时间非常短,冻结速度又很快,所以,形成的雹核里混有空气,组织比较疏松,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冰层,冻结得愈快,冻结成的冰层愈白,愈不透明。雹核形成以后因为重量较大,或者上升气流减弱,就会下降,当降到0℃高度以下后,气温较高,使雹核表面部分的冰融化成水,同时在下降过程中也会与一些雨滴相碰,又有一些水粘在外面。当外面包着水的雹核又遇到强的上升气流,再一次被带到0℃层以上。这时雹核外面的水又冻成冰,这时是逐渐冻结的,所以成为透明的冰层。当冰雹再遇到过冷水滴,在其上凝结并与冰晶、雪花相碰时则又形成不透明的冰层,冰雹体积加大,又下降,如此往复多次,就可能 形成很大的冰雹。有人从资料得出,当0摄氏度层的高度位于最大上升速度层200?300米处时,最有利于冰雹的增大,0℃层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冰雹的发展,即使降雹,危害也不严重。

在世界上,冰雹带来了哪些奇观

世界上冰雹最多的地方是肯尼亚的克里省和南蒂地区,那里一年365天中有130天左右下冰雹。1928年7月6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博达,下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冰雹,冰雹堆积有3?1 6米高,其中最大的一个冰雹周长431.8毫米,重680克,是当时世界上最重的冰雹块。1968年3月,在印度比哈尔邦降下的冰雹中,有一块重1000克,一头小牛被当场砸死,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冰雹灾害,十分罕见。1894年5月11日下午,在美国的博文纳一带下了一场大冰雹。人们发现其中有一块冰雹直径竟然长达15.2? 20.3厘米。仔细观察后发现,冰雹里居然有一只乌龟,外面才是层厚冰。原来在博文纳那天正刮着旋风,这只不幸的乌龟被旋风卷上天空,直上云霄,在云海里被当做核,被冰晶层层包裹,等到超过上升气流的承托力时,才坠落到了地面。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常识分享

有时一场冰雹过后,人们会发现一些特大的冰雹,有的重几十千克,足有面盆大,有的竟有汽车那么大。如1957年中国内蒙古伊克昭盟金霍洛旋下了一场冰雹,人们在山谷中发现了一块像一辆吉普车那么大的巨雹。更令人惊奇的是,1973年6月13日,在中国甘肃华池县山庄桥发现的一块巨雹比房屋还高。上升空气是托不住一个重10千克的巨雹的,所以巨雹来自天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科学家只能对巨雹之谜进行推测。他们认为,在降雹过程中,冰雹云后部受到干冷空气的侵袭,结果降落到地面的雨滴仍保持着冷却性,随风飘下的雨滴聚集在某一冷的物体侧面上,边冻结,边增厚,形成有棱的巨雹。因此,它的原料来自于天上,成品却是在地面上加工形成的。这种推测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也只是推测。

上述内容就是《高中地理常识积累:冰雹》,相信大家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及完善,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27245.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