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发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我国城市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春秋、战国;秦汉至宋;元、明、清;鸦片战争至1949年;1949年以后几个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数较多,长江三角洲、汉水流域、四川盆地城市开始兴起。商业已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各城为防御而扩大、加固城墙。当时比较著名的城市都是各诸侯国的首都。例如齐都临淄,由大小两城相套,大城为不规则方形,周围12千米;小城为宫殿区,呈长方形。据《史记》记载,该城商业繁荣,居民达7万户。

2.秦汉至宋时期

这时期我国是封建统一的国家,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成为大小不等的防御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城市由多集中在北方的现象开始向南方转移。

秦汉两代,首都在咸阳、长安与洛阳。外形较完好保存下来的是西汉的长安城,周围约25千米,街道平直,内分9市,盛时人口约30万。据记载,当时长安以下,全国有18个较大的城市,它们都是区域性商业中心。其中著名的4个是洛阳、邯郸、宛、临淄,都位于北方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一些大城市几乎毁坏殆尽。而在南方,建康(南京)已成为政治、军事中心,地位急剧提高。其他如杭州、广陵(扬州)、明州(宁波)、洪州(南昌),以及原有的较大城市吴越、会稽等也有较大的发展。原来经济闭塞的福建,福州、晋江等城市均有明显的扩大。

隋唐时,中国由分裂转向统一,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的长安城人口近百万,其周长36千米,采用南北向中轴线的格局,街道成十字交叉,城内已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同时,由于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及大运河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出现了一些以商业为主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如扬州、江陵、武昌、长沙、广州等。

宋时,我国城市的商业职能明显增强,南方城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京城汴梁(开封),人口达百万,城外形呈不整齐的方形,周长约25千米,内分皇城、里城、外城三重。城内有闹市区、金融中心、游乐性地区等职能分明的区域。商店发展到沿街设立。南宋的临安(杭州),周长35千米,人口约120万。城内商业繁荣的程度与汴梁无异。这时期,南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已超过北方,浙江一带城市更为繁荣。南宋时号称繁华的大邑有40个,其中的三分之二在浙江。

3.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后期。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为三套方城,沿中轴对称兴建,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外置天、地、日、月四坛,钟、鼓楼位于轴线上,充分反映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皇权思想。城内街道呈棋盘式。民宅以胡同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一般成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关联的布局。明、清两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著名城市,如景德镇(陶瓷),南京、广州(丝织),福州、佛山(棉织),武夷、普洱(制茶),瑞金、济宁(制烟)等。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朱仙镇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镇。城市分布按性质分为三类:其一为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手工业城市,如东南沿海一带的苏州、杭州等;其二是分布在交通沿线,特别是河流水运线上的商业城市,如长江沿岸的武汉、重庆,大运河上的扬州、沧州、天津等;其三是沿海的外贸城市,如广州、福州、泉州、宁波等。

4.鸦片战争至1949年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沿海、沿江城市发展迅速。例如,鸦片战争前,上海、天津仅有20多万人口,到20世纪初已发展成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936年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南京,这6个城市大都为沿海、沿江城市。综观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的总体发展,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29079.html

相关阅读:2019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