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冥王星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类目前探索并准备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总星系: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观测者.

4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点与其它行星比较并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为目前的宇宙中只发现其有生命

5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4)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5)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太阳辐射是电磁波

2太阳能源来源是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能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

4人类利用的太阳辐射能有:太阳能发电、热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5太阳大气层分为三层:光球、色球、日冕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原因是温度低于周围1500度)——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

(2)耀斑爆发时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3)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开发宇宙

(1)空间资源:卫星通讯、太空实验等(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2)太阳能资源(太空利用)

(3)矿产资源(月岩中有)

2保护宇宙环境:对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轨道、带回地球)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南天极俯视顺时针)(画南、北极地俯视图,赤道侧视图、其他角度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2)周期: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24小时

(4)速度:南北极点无速度(速度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1度/4分钟)

2地球的公转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

(3)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

(4)周期:公转360度——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同时同向运动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4太阳直射点:唯一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

5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最北——北回归线——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归线——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转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5---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是0度

从立体几何学来说——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

1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画经度示意图:东经度、西经度、东西经度0度经线和180度附近)

2区时划分的国际标准:0时区、东西十二区、东八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找到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区只有一个,就是在当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主要适用于我国的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起点

北温带实际上使用的四季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7五带的划分

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4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一)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

(2)对流运动显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热

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

(二)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

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原因:上部热下部冷

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2.2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光谱: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区(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被大气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线区,主要被臭氧吸收

红外线区,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这也叫选择性.

(2)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举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注意,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到达地面的)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中红色的不易被散射,远处看得见.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时记住,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的辐射就越强,因此,夏季,北半球虽然离太阳较远,但是,太阳高度大,白天长,气温就高)

3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直接的热源(地面的长波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举例:夜晚天空有云,气温较高

5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保温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气温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6全球热量平衡:整个地球的多年平均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2.3大气的运动

1大气运动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3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热不均造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由同一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造成

4热力环流: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气压,热的地方是低气压,对应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气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变小,形成上空的低压,热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气压(再次说明,天上与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与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小.

6风向与受力的关系:

(1)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2)受两个力: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风力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受三个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风向等压线有一个交角(锐角)

注意:高空的大气只受到两个作用

友情提示:你会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吗?(气旋与反气旋图)2.4全球性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规律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低纬度环流:(以下所说的气压带与风带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称)

(1)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2)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3)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由北风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3中纬度环流:

(1)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2)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4高纬环流:

(1)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2)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极地,地转偏向力较大),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为了区别于信风带,极地的风带就叫极地东风带.

小结: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学会画图)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2)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太阳的位置,判断是二分二至日并能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向南、北的哪个方向移动了.这会与地中海气候联系起来考.

6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从全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除南极洲附近以外(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近地面的气压带都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是块状而非带状.

(2)以亚洲----太平洋地区为例

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副高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压带,使副极地低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7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8季风环流

(1)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季风(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3)形成季风的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举例: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东亚的冬、夏季风和南亚的冬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其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风.

(4)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显著.

(5)东亚季风:(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风:来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6)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风(北印度海水逆时针流动)

夏季风:来自南半球的西南风(北印度洋海水顺时针流动)

9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梅雨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小结: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2.5常见的天气系统

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压系统中,学会根据气旋中空气辐合运动的方向,判断相对来说冷气团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的是暖锋.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用这两个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

2气候形成因子(形成不同气候类型的原因)

(1)太阳辐射——最基本的原因,形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差异

(2)下垫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平原和山地气候的差异)

举例:海洋性气候的年较差较小,山地气候比附近的平原地区年较差较小

(3)大气环流——双重性质,一方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举例:亚热带有两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纬度位置相当,但是大气环流不同,气候特征不同.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排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小结:气候的基本特征是上述气候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2气候类型(记住气温和降水特征:各月均温变化、年变化,各月降水的变化和年变化)

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20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1)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3)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盛行东北风,为干季,夏季刮西南季风,为雨季6----9月)

(4)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类型的位置在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之间,受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多雨,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少雨,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夏季最热月均温在2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1)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西风移来时,西风从海洋来,温和多雨,夏季副高移来时,副高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洲以外的地方,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大,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夏季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2)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其冬季比亚热带气候要低)

(3)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极地气候:全年均温在0℃以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由于蒸发更少,是湿润地区

3气候的变化:二十多亿年以来,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32786.html

相关阅读:高三政治复习必修三知识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