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所研究的日地关系学主要是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发现了地球磁场表现出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应的变化,后来又发现太阳活动性对极光以及短波通信也有影响。这些都是在太阳活动增强时,各种高能电磁辐射、高能物质粒子和太阳风突然增强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突发性影响,典型的事例之一是1972年8月7日耀斑大爆发。爆发后,强烈的太阳X射线、紫外线和射电波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流连续猛烈轰击地球达一个星期之久。其中在爆发开始后5小时之内有一股粗约16 km、长超过7 000万m的带电粒子流以6 500 km/s的高速闯进地球大气层,顿时引起地球电离层和地磁场变化。当时几乎所有飞机和轮船上的磁罗盘指针都摆动起来,全世界的短波无线电通讯彻底中断,极区出现明亮的极光。在一些地区甚至影响到电力线路,致使电灯忽明忽暗,仿佛发生了强烈的雷暴。至于弱电仪器和电子设备更是变化无常,不能正常工作。
太阳活动对地球除爆发性影响之外,还有人从历史记载的统计中得出太阳活动起伏,可能与气候、气象、江河水位,甚至地震等很多方面有关系。例如,有人经研究认为,太阳黑子数的变化与自然灾害活跃期有一定关系,与我国地震活跃期和严重洪涝和其他自然灾害有一定关联。1909年、1931年、1954年、1975年是太阳黑子的双周期,这些双周期在我国刚好就在20世纪4个地震活跃期中,而双周期及其前后又是我国长江、黄淮流域出现特大洪涝或其他自然灾害的时期。当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这种影响十分复杂,至今还没有整理出比较确切可靠并可资利用的统计规律,其物理机制是怎样的也还没有搞清楚。
我国太阳能分布太阳能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现在人类年需要能量总和的5 000倍。我国各地太阳能年总量大约在33.5×108~83.8×1010 J/m2之间,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在50.2×108 J/m2以上。全国有2/3的面积年日照在2 000小时以上,华北、西北及青藏高原超过2 500小时。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22°N~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和四川盆地低值中心。30°N~40°N地区,太阳能的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40°N 以北,自东向西逐渐增加,新疆呈东西向分布。台湾自东北向西南增加。
为便于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根据以下指标作出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首先是太阳能资源的年总量,其次是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出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分布。通常认为在一日内日照时间低于6小时,利用价值不大。以此标准统计后,根据该资源的数量组合情况划分出资源丰富、较丰富、较贫乏和贫乏带。
资源丰富带:主要分布在南疆、甘肃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这些地区年太阳能总量在62.0×108 J/m2以上,月平均气温≥10 °C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天数在250~300天以上。
资源较富带: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大部、甘肃省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川南滇北的一部分。太阳能年总量在50×108~62×108 J/m2之间,月平均气温≥10 °C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在200~300天。
资源较贫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丘陵地区、汉水流域、重庆、贵州西部、云南的东南角、广西大部分、湖南东部和西部。太阳能年总量在42×108~50×108 J/m2之间,月平均气温≥10 °C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在125~200天之间。
资源贫乏带: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大部分地区,以成都平原最少。太阳能年总量小于42×108 J/m2,月平均气温≥10 °C期间日照≥6小时的天数在125天以下。
与全球比,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带与同纬度相当或超过,其中青藏高原南部接近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但太阳能资源贫乏带的四川盆地,则是同纬度最低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41485.html
相关阅读:高三政治复习必修三知识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