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生态,道法自然;教育是点燃,技法自然;教育是唤醒,学法自然;教育是成长,师法自然。教可教,非常教;课可课,非常课;师可师,非常师;学可学,非常学……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外在社会期望的人,而是为了自身精神的追求,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过一种“诗意的人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自然语文不是主观臆想,更不是空中楼阁。她是有源的。我们可以从徽商文化中寻变革,从桐城文化中寻厚重,从建安文化中寻诗意,从江河文化中寻激情,从老子文化中寻自然,从庄子文化中寻瑰丽。她是有根的。自然语文教育理念先进,课改成果丰硕,更重要的是,安徽阜阳十中人古朴厚重,勤学善思,对教育有义,对职业有情,这是“自然课堂”生长的沃土与根基。她是有形的。儒雅是她的风骨,自然是她的风韵,真诚是她的风度,务实是她的风范,智慧是她的风采。她大器而不失细腻,豪放而不失婉约,庄重而不失灵动。
自然语文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但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且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人享用价值。应该看到,德、智、体、美、劳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组成部分。这五个不同方面,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分别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日渐远离幸福。教育的事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面向社会的未来,而且面向个人的未来。教育追求一种“应然”理想,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获得。所以,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获得了幸福的底蕴。
自然语文的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是创新。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也十分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学期学年。我国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正如钟启泉教授指出的那样: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只是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它展示了现代社会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源头。教育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立于现实生活之外。封闭、保守、划一的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教育引发的结果。为此,新课程倡导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引导。“自然课堂”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发散式地思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点滴想法,教师都要充分的尊重和鼓励,用积极的语言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来。
自然语文的教育不是管束,是唤醒,是发现。管束,指管理和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强调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管束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下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实则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洛克进一步强调,一些“放荡不羁的青年,都是生龙活虎一般,精神十分饱满的,一旦走上轨道,通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心情沮丧的儿童就不然了,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来,极难作出什么事业。”当前,独生子女被普遍认为是难管教,因而教育者更是不知不觉地增强了管理者的角色意识,把师生关系纳入管与被管的单一关系之中。但是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能囊括所有的师生关系,管理者的角色也不是教师唯一乃至主要的角色。强化管理的结果,只能是限定学生的所作所为,难以影响学生的所思所想。然而,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管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育管理时说:“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不需要处处都用禁律去约束孩子,而要解除,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去活动。例如:用不着教训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而应当对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它’。”因此,“自然课堂”教育是一种唤醒,它要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它是一种关爱,一种期待;它是一种发现,它要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大火。要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
自然语文的教育是自然育人,是改革创新。现在教育在全社会的功利心态下,变成了一个加工解题高手的工厂。孩子成了会做各种难题的熟练工人,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只有标准答案,更不谈人品道德。自然课堂教育梦的本质是育人,即培养健康人格,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公民,才能成人、成才、成功。这既是人的立身之根,也是立家、立国之根,当然也是家庭教育之本。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的功能,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教育变味了。
自然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学校教育就是以对美善事物的欲求来激励个体成人;学校教育的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的根本在于积极向学的生命;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就是活在师生关系之中,成全学生的生命;教学就是师生一道,让学生学习,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人文校园给师生优良的学校教育生活提供背景,学校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师生在人文化校园中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交往;好的校长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让学校教育的理想一点点向着现实转化。自然课堂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自然大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精心预设教学活动、机智应对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在对话、交流、思辨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智慧与学习群体力量,以知识学习为途径,以智慧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机智为表现形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各有所长。
自然语文的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作为一名真正的自然课堂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自然课堂”的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自然语文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自然课堂”的本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自然课堂的本真,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自然课堂”就是拨云见日,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最后,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自然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自然课堂”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
自然语文自成佳构,自出境界,那境界便是“简单的复杂”。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然课堂”有着自己的操守。那些高潮迭起却目标虚化的课堂不是“自然课堂”;那些天衣无缝却目中无人的课堂不是“自然课堂”;那些口若悬河却言之无物的课堂不是“自然课堂”;那些训练到位却无情无趣的课堂不是“自然课堂”;那些奢华演绎却漠视“运用”的课堂不是“自然课堂”。我以为,课堂教学有四重境界,最高境界便是“简单的复杂”,环节简单,方法简单,过程简单,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提升却不简单。其次是“复杂的复杂”过程繁复,策略繁多,学生有时收获颇丰,有时却误入歧途。再次是“简单的简单”,没有思想与底蕴的支撑,简单是简单了,里面空无一物,学生一无所获。最糟糕的是“复杂的简单”。学生不仅没有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要忍受花样繁多的方法的折磨。大道至简,简中有大道。简不是空洞的代名词,不是平庸的同义语。环节简省,更需要对核心目标的高度敏感与洞察;过程简省,更需要对学习主体的顺应与尊重;方法简省,更需要对教学艺术的谙熟与体悟;指导简省,更需要对学科教学背后的秘妙和学情变化作恰到好处地拿捏和融通。把语文教复杂,只需要时间,而把语文教简单,却依然能得到不简单的收获,那需要智慧。我们不奢求一招致胜,但我们要追求招招有根,简约高效。这“根”便是“自然课堂”基于学科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这“效”便是“自然课堂”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是教育的大智慧大境界。拥有这样的课堂才是“自然课堂”人最可靠的证明。
自然语文的模样是自然的,精心预设但不拘泥于预设,巧妙点拨但不受制于点拨。顺学而导,顺势而教,行云流水,自然而然。“自然课堂”是真实的,不出虚招,伪招,怪招,不把方法拉出来示众,不把课堂当作秀场。“自然课堂”应该是跌宕的,或昂扬,或低沉,或灵动,或沉静,情绪是激荡的,思维是跳跃的,过程充满着高峰体验。“自然课堂”是儒雅的,既有汉阴派之清真雅正,又有建安文学之质朴刚健。既有老子的宁静致远,又有庄子的浪漫多姿。“自然课堂”是开放的,无论是京派,浙派,沪派,苏派,还是粤派,不跪拜,亦不排斥。为我所用,兼容并包,融百家之长,汇各派精髓,成一家之风范。“自然课堂”是多元的,她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样貌,一个声音,一个风格。她是在徽文化的滋养下,在语言文字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形态各异的花,结出来的味道不同的果。
自然语文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片绝美的风景,等待着孩童慢慢走,欣赏啊;“自然课堂”是一面旗帜,更是一条通幽的小径,等待着孩童去领受豁然开朗,云卷云舒;“自然课堂”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宏大的课题,等待着我们每个语文人孜孜以求,默默耕耘。
自然语文有四大支柱,一是以2011年版《课程标准》为导引,二是以汉阴文化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三是以生本教学等新策略为抓手,四是以课内外一体化和谐育人为架构。
自然语文是立体的,丰富的。如果说她是一首交响乐,那她必是四重奏,是四大旋律的组合体。第一大旋律是:“生本”。本立而道生。舍本逐末,着力越多,去之越远。固本培元,方能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以生为本是教育的原点,亦是教学的出发点。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应该常态地追问:我是谁?为了谁?学生在哪里?提升在哪里?如此,才能走出零起点,让学生真质疑,敢质疑,能质疑,质疑成习惯,如此才会不再为了课堂的所谓“安全”而扼杀思维的生长,泛滥虚假的应答。“生本”是“自然课堂”最基本的旋律。第二大旋律是:“活用”。少一点穷追猛问,支离破碎,多一点品词析句,举一反三;少一点言语霸权,教师表演,多一点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少一点花拳绣腿,装腔作势,多一点自主表达,合作探究。“活用”是“自然课堂”最厚重的旋律。第三大旋律是:和谐育人一体化。课内之要在于得法,课外之要在于发展。只重课内,必然营养不良,弱不禁风;只重课外,必然骨骼松散,举步维艰。和谐育人一体化才是“自然课堂”最芳香的旋律。第四大旋律是:情趣。情趣是“自然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自然课堂”有这样一种气质,她严谨而不失灵动,儒雅而不失热烈,自信而不失包容;“自然课堂”需要有这样一种自觉,以悲悯的情怀呵护童心,以专业的眼光审视教育,以理想的愿景改造课堂;“自然课堂”需要有这样一种状态,沉醉语文,迷恋课堂,钟情生命;“自然课堂”需要教育人每天过一点有文字的生活,在阅读中触摸思想的美丽,在诵读中品茗文字的味道,在表达中记录生命的模样。“自然课堂”的内涵与样貌等待着每个浸润于徽风皖韵的安徽阜阳十中去阐释,去践行。
自然语文是开放的,变化的,多元的。如果有样貌的话,那也是风格各异,心有灵犀的汉阴小语人的群像;如果有表情的话,那也是眼中含真情,胸中有丘壑,手中有方略的汉阴教育人共同的表情。将来,我们与教育发达省市同仁们比肩时,有的决不是源于自卑的低调,缺乏底气的谦和,因为那时我们有难以尽数的“自然课堂”精英与骨干,我们每个人身上散发的人文味,文化味,连同着陕西气派将征服所有曾经异样的眼神。只有自己足够强大,足够独特,我们才能获得相对等的尊重与荣耀。也许您会说,每天有忙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说不尽的苦涩,道不完的无奈。何谈有文字的生活?遑论理想课堂,“自然课堂”?我以为,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无法摆脱困顿时,改变心态与心境便是唯一的,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否则,我们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精神的愉悦更指向生命的本质,灵魂的丰富将演化为一场生命的庆典。这庆典属于每个“自然课堂”人,属于每个成长中的孩童。生命将因此变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那将是一种大幸运和大幸福!
只要开始就在成长,只要出发就有未来。当我们与自然语文走到一起,资源与智慧就会无限地扩张,汇聚,并形成不可估量的力量,惊艳全国的不是一枝杏花,二朵小荷,而是满园春色。自然语文的教育探索启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有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蓝图——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自然大课堂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就是——让知识走向智慧,让身体走向生命,让教育走向自然。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生态,道法自然;教育是点燃,技法自然;教育是唤醒,学法自然;教育是成长,师法自然。教可教,非常教;课可课,非常课;师可师,非常师;学可学,非常学……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外在社会期望的人,而是为了自身精神的追求,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过一种“诗意的人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自然语文不是主观臆想,更不是空中楼阁。她是有源的。我们可以从徽商文化中寻变革,从桐城文化中寻厚重,从建安文化中寻诗意,从江河文化中寻激情,从老子文化中寻自然,从庄子文化中寻瑰丽。她是有根的。自然语文教育理念先进,课改成果丰硕,更重要的是,安徽阜阳十中人古朴厚重,勤学善思,对教育有义,对职业有情,这是“自然课堂”生长的沃土与根基。她是有形的。儒雅是她的风骨,自然是她的风韵,真诚是她的风度,务实是她的风范,智慧是她的风采。她大器而不失细腻,豪放而不失婉约,庄重而不失灵动。
自然语文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但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且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人享用价值。应该看到,德、智、体、美、劳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组成部分。这五个不同方面,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分别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日渐远离幸福。教育的事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面向社会的未来,而且面向个人的未来。教育追求一种“应然”理想,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获得。所以,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获得了幸福的底蕴。
自然语文的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是创新。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也十分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学期学年。我国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正如钟启泉教授指出的那样: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只是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它展示了现代社会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源头。教育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立于现实生活之外。封闭、保守、划一的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教育引发的结果。为此,新课程倡导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引导。“自然课堂”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发散式地思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点滴想法,教师都要充分的尊重和鼓励,用积极的语言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56432.html
相关阅读:浅论普高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意义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