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君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巴赞创造的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由一个中心概念向外发散出多个跟它相关的知识点,以形成分支,每一分支由词汇、图形、线条、编号等构成,然后再由分支向外发散出多个相关的知识点,以此类推而形成结构图。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学习方法。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组织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系统。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新课程教材内容多、知识点琐碎、实例少;二是学生厌学情绪明显,自主学习动力不足;三是学习时间长产生的知识点遗忘问题。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图形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及时整理所学知识,就能带领学生轻松走出“三大困境”。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应用在教学的以下三个方面:预习、整理和复习。
一、在新课文的预习阶段
学生先想想关于这篇课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并在思维导图中绘制出来,再根据教师的预习问题来打开自己的思维,再绘制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猜想及感兴趣的问题也绘制在思维导图上,然后通过课堂学习,再次对自己原先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样思维导图就能将制作者的学习过程、知识方法的积累过程真实地呈现出来。
【应用反思】
1.学生不可只考虑美观在修正时制作假象,因为修正部分是自身最易犯错的地方。
2.重点内容要作明显的标记。
3.可在一节课或多节课中完成整个思维导图,一节课也可以制作多个不同专题的思维导图。
4.最好在课堂上完成思维导图的主体部分,剩余部分可在课外完成以作回顾复习。
二、在知识点的整理阶段
俗话说:“学会了总结,就学会了学习。”可现实是,学生没有知识系统,只是通过不断地做练习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和掌控度,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其实学生也知道知识点需要整理这个道理,可为什么就是没有行动起来呢?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二是没有合适而感兴趣的整理方法。传统的整理模式比较机械,学生容易觉得乏味,自然就缺乏了动力,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应用反思】
1.不布置其他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思维导图的整理。
2.将个人制作与小组合作制作结合起来。
3.开始时由教师定好主题,熟练后再让学生尝试自己确定主题。
三、在专题的复习阶段
从单元复习到专题复习,从期中期末复习到高考复习,教师常常感叹复习效果不够好,学生掌握知识点不牢靠。如果让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学生又无从下手,复习效果也不好。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的复习任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应用反思】
1.学生在不看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绘制导图,然后再翻阅原有的导图、书本以及复习资料,把导图补充完整。
2.完成后让小组交流,再让小组合作整理绘制一份导图。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以下四个注意点:
1.不是所有语文课程都适用,师生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要注意导图的适用性。
2.思维导图虽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但它只是一种方法,不能代替所有的教法与学法。
3.思维导图强调的是思维的延伸性与缜密性,不宜在画面的鲜艳与美观上多花时间。
4.在练习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58116.html
相关阅读:江苏语文试卷点评 高考试题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