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生“表现力”评价的实践与探究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评价是影响学生表现力发展重要因素

  课堂是培养学生表现力的主阵地,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这一现象:七年级的孩子爱发言、爱嚷嚷,而八、九年级的学生则很少举手发言,即使有些人讲得很不错,他们也不愿举手交流。此外,学生普遍存在着表现手段单一、表现层次肤浅、表现内容贫乏等不足。表现力滞后实质上影响着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发展。因为创新,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断追求新意、尝试冒险和体验成功的过程,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是建立在青少年表现力基础之上的。实施课改后,学生表现力滞后的现象虽有所改观,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以评价促表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地展现自已的特长和才华,在表现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潜能,激发学习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能力,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评价中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课堂表现力评价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课堂表现是否出色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敢表现、乐表现的意愿;二是会表现、善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关注他们愿不愿表现、爱不爱表现,其次,要考虑他们能不能表现、会不会表现。因此,“表现力”评价的目标应该落实在“表现意愿”和“表现能力”的评价上,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意愿,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促使青少年愿表现、爱表现、敢表现、会表现,形成个体多样表现,群体共同发展的氛围,促使学生敢表现、乐表现、会表现、善表现,在表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表现意愿方面

  表现意愿可分为三个层次:

  1)被动表现:在老师或同学的指定下勉强参与表现活动。

  2)主动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

  3)积极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并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

  2.表现能力方面

  表现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模仿性表现:能依葫芦画瓢地模仿老师或同伴的表现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现活动。2)求异性表现:能在模仿性表现活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简单修饰进行表现活动。3)创新性表现:学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并采取独特的展示方式进行表现活动。

  三、采用丰富的评价方式表现力发展

  表现力评价采用以直接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在评价人的能力(倾向)表现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受测者在纸笔测验上的表现来预测他未来的工作或学习表现,并据此作出评价;表现力评价则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表现力评价可通过以下形式来呈现:1)演示。

  这是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技能来完成一件复杂任务,表现他们思考和动手能力。2)口头描述与表演。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口语技能。其中,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表演能使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施表现力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1.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

  表现力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课堂某一环节或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三项平均得分即为学生课堂表现的总得分。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可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已在课堂表现中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实施表现力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必不可少。如学生对“两火车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较难理解,让两组同学表演两辆“火车”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可让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表现。研究表明,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与他(她)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同伴间的肯定和认可使学生获得无穷的前进动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倍增,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表现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现展示自我

  2.即时评价与学期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我主要采用即时评价和学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成长袋”的形式来呈现。所谓“成长袋”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一种动态评价。教师在“成长袋”存放两类档案:一种评价表现意愿,一种评价表现能力。例如评价学生表述、辩论中使用口语技能,教师可及时作出评价,并将“学生数学课堂表现力评价表”统计出来,放入“成长袋”。平时采用抽查的形式,并结合择优性评价(若后来的表现力优于前者,可根据学生的意愿考虑是否调换即时评价档案);学期评价每学期进行两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

  3.整体评价与分析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建立在对表现的整体印象上,而不是对个别成份的考虑上。整体评价在评分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按照评分指标得出总体印象分,这类评价能大致把握个人或班级的课堂表现力,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培养的方向,为设置评价的各个方面提供参考。分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表现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价,再将这些部分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

  实践表明,多元、多样的表现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在民主、开放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和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发展。由于评价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的层次性、过程性、发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励功能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从而保护了学生参与表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可以真正地凭自己的个性意愿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创意更新颖,表现更精彩,其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章渭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83450.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测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