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关键词:情感的内涵和作用、平衡理论、情感筛选、赏识教育、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的传统学校的数学教育模式多是“教师中心”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少;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是老师先证明或给出一个或几个定理,公式,法则等,让后举出几个例题,再后便是学生模仿做几个练习,于是一节课就上完了。在这种求同为主的集中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加之在教师授课时紧张的担心下,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学生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思想的发挥,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其结果确是有意无意中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的逐步减弱和丧失,这在近年来的数学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已有了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
有一次,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我最喜欢的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只要喜欢这位教师就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10.1%的学生则认为会对这门学科有信心;而5.6%的学生认为,没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呢?97.8%的学生认为我最喜欢的老师很幽默、很有爱心,年老的把我们看作为他的孙儿女,中年的把我们看作为他的儿女,年轻的把我们看作为他的弟妹。这一切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对情感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认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情感的内涵和作用人的情感是后天形成和变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情感的主要形式是情绪和情操。而它的微弱而持久的状态是心境。心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和引起心理屏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是因为:“恐惧的心会麻痹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一个学生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够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恐惧地状态下就会惊慌失措,变得愚笨。即使他脑子里有这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或者说得颠三倒四。” 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有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出凭直觉和印象去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致使部分学生的情感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而对学习产生了厌恶,致使一部分本来不应当成为“差生”的学生变成了差生,教师的确是在一种麻木与不自觉的状态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情感的协调和调动学习热情很有启示。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如:甲喜欢乙,则甲对乙的服装也很欣赏。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情感关系矛盾时其认知体系则出现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认知体系的多种变化,从而使个体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总之,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肯定其教学内容的价值情况下,学生在认知“教师---->所学学科”这一单元关系时为达到认知平衡,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如果对教师亲近,那么他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另一种是学生如果对教师情感疏远,那么他也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消极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协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我以为情感的因素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①、良好的心理气氛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人态度的感知。在深得信任和期待的数学课堂上,学习者变得更自尊,对自己学习数学能力更自信,从而大大激发起学好数学以及通过学好数学胜任社会角色、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我们在帮助差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使他们感到受到信任,有所归属,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动机的另一来源是兴趣,愉悦的气氛,教师良好的态度以及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本身,都是重要的兴趣源。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部动力就更加强烈。 ②、安全感导致身心“向经验开放”,减少情感过滤,提高数学知识应用的效率。情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它能左右注意力对智力活动的引导,能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和输出信息的选择。这也就是卡瑞森的监查模式中的“情感筛选”作用。它可表现为两方面:a.态度。对所学对象,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接受,则过滤就少,反之就多。b.心境。烦恼、紧张不安等会导致阅读理解受阻,使交流的信息量衰减。很明显,情绪状态对数学知识训练中的表达、理解极有影响。 ③、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外倾和进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多,而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交往等心理障碍极为常见。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无耽于教师的惩罚、同学的讥笑,减少了心理障碍,大胆练习,从而可提高课堂效率。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97329.html
相关阅读:在反思与创新过程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