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生能力类型和水平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巩固程度和应用广度。因此,分层教学理所当然的成为因材施教的具体落实。作为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能、挖掘学生潜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根据一年多的分层教学实践,现将切身体会总结如下。
一、巧分组
为了不使分组的优、差对比过于明显,打击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实际教学中,依据学生心理和教学情况进行分组。第一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分组,采取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互相搭配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可以采用教师辅导,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分别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二种:针对学生课外自学情况的分组,采取“一帮一”的分组方式,即一个优秀生帮助一个后进生或中间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教师要通过观察,在分组时尽量使兴趣相投、友谊稳定的同学互相搭配,这样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友谊在学习中的力量,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第三种: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外辅导中单独暗分的小组,按照重视一般生、注意优秀生、加强后进生的原则,把学生直接分为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优秀生能“吃饱”,中间生能“吃好”,后进生能“吃香”。特别是在加强后进生方面,教师要耐心辅导、培养兴趣、关心爱护、严格要求,使其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能尽量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二、巧讲解
教师和学生不仅要在言语上交流知识,而且还应该在实践中交流知识。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认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数学知识讲解不透,分析不清。以至于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节。鉴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问、二引、三探讨”的方法,即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知识,向学生提问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提问出建筑用的“人”字梁,二次函数中的图象抛物线提问出物理学中的导弹运动轨迹等等。对于基础的知识采取引导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解决,而后教师给出相应的巩固练习题;对于难点、疑点采取分组探讨的方式,由学生讨论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实践证明,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大面积提高合格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达到各自不同的认识要求。
三、巧练习
知识的巩固程度与应用广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习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设计过难,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控制适当的练习难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逐步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能够取得明显地效果。一般采用简单题型慢引入、中间题型速插入、较难题型巧深入的方法。例如:对于应用换元法求解方程的问题,我设计三种题型。
一般型:(2y+1)2+3(2y+1)+2=0
中间型:+=7
较难型:-x4+x2+6x+9=0(提示:把以x为元的方程换成以3为元的方程)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应用换元法解题的实质。这样易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由此建立起由已知到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解题的新思路和新解法。
四、巧评估
评估是对学生成绩的一种恒量。评估要记忆“实情”。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评估机制,结合学生的实情,科学地、准确地、艺术地进行评估,严格杜绝“南郭先生”。关注课堂信息,完善思维模式;反用错误信息,调整认知念头;优选疑问信息,填补教学不足。不仅要评估学生,而且要评估教学过程,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于进步学生给予及时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没有达标的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针对于他们的不足提出期望,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给予矫正,补救。不应将优秀生的标准应用到中间生和后进生身上,使其因感受不到成功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总之,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只要始终正确看待学生,合理设计分层教学结构,恰当进行分层训练,及时正确的给予学生分层评估,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999138.html
相关阅读:美国高中数学都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