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语段]
俄罗斯大文豪L·托尔斯泰曾经写过一个《拔萝卜》的小故事:
有一个大萝卜长在地里。爷爷看到了,一个人去拔,可是拔不动。奶奶就走过去跟爷爷一起拔,还是拔不动。这时,让哥哥看到了,就走上去帮助,但仍旧拔不动。妹妹见状,也参加了拔萝卜的行列,然而萝卜仍旧拔不起来。正在一旁玩耍的小狗见到了,便也加入了拔萝卜的行列。坐在一旁休息的小猫,走上去咬住了狗的尾巴用力地一起拔,萝卜还是拔不起来。正好走过的小老鼠连忙走上去咬住了猫的尾巴,用力地跟大伙一起拔。终于,萝卜被拔了出来。大伙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同学们试着思考一下,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梳理·提炼]
运用素材进行作文,首先总得弄清它表达的是怎样的中心思想。譬如上一篇讲到的《渔夫和哲学家》的故事,你如果吃不准它表现的是什么中心思想,凭着自己主观猜测乱写一气,那就会坏事。大菜师傅炒菜一定要把握“菜”的特性,方能得心应手,炒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如若不管三七二十一,乱炒一通,谁还爱吃?把握住了“中心思想”,就如炒菜把握了菜的“特性”。
我问同学们,《拔萝卜》的故事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想不到同学们大都举起了手,回答问题远比上次讲《渔夫和哲学家》的读后体会来得更热烈、更踊跃。
“老师,这个故事讲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嘛!”
“对,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只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人多好办事!”
“面对困难,一定要群策群力!”
还有个别的同学,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就应当团结起来嘛!”
我说,猫、狗、老鼠,都是童话里的“人物”,在童话中,它们不一定是敌人。同学听了,若有所悟。
那么,这一则小故事,说明的到底是不是“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呢?我进一步向同学追问:“如果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它的中心思想会与这则小故事一样吗?如果这则故事的结尾,来的不是小老鼠,而是一头大象或牛,它的中心思想会不会还是一样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想,朝着深处思考。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这一则故事的道理:
——不要忽视微小的力量。
他们的理由是:参加拔萝卜的成员,排列的次序是从大到小,而不是大小混杂的,这就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如果来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大家年龄力气都差不多,一个人拔不动,几个人在一起就把萝卜拔起来了,这说的可能是“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啊!可是,现在,它不是这样,它的意义,不就与“团结就是力量”有差别吗?
运动会上看射箭比赛,大家都希望射中靶心,就可以获得十环的好成绩。如果离靶心远,得的分就少;如果脱靶,那就是零分。《拔萝卜》的故事,有没有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的意思呢?当然不能说没有。但这些看法,还不是靶子的“靶心”,只是靶子的外圈,你射到的外圈,得分绝对不会高于靶心。
根据素材来写的作文,一定得把“靶心”瞄得准准的,然后发力,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这只要将这个故事所说的“不要忽视微小的力量”和“团结就是力量”作个比较,你就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与二者分量的不同。我们有些同学写作这一类根据材料来写的作文,定下的中心往往会与材料本身相差不少的距离,看上去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已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提笔写作之时,不能不慎!
[适用话题]
找到了这则故事的中心思想,如若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能忽视微小的力量呢?如果让你去写一段议论性的话,你又可以怎样写呢?
面对眼前的素材,我们在作文时切不可浅尝辄止,我们应当从某一则素材生发联想,想得更多更远更深,这样,所写的文章,方能有容量,有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如果我以《从〈拔萝卜〉的故事所想到的》为题,大家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
在这里,给大家列一个提纲,大家可以试着按照这一个提纲写一篇作文:
1.简述《拔萝卜》的故事,概括这一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能忽视微小的力量。
2.为什么不能忽视微小的力量?
①没有小,就不存在大;
②小,可以积累起来变成为大;
③微小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论: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防微杜渐”。
素材,有时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联想。对于上边这一提纲,我请同学们对第二部分的三个小段,每段添上一些事例或成语。这样,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就可以写成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zzw/1317888.html
相关阅读:高中优秀作文赏析:病毒的危害
诗意地栖居-话题作文“寻觅生活中的诗情”导写
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奏响胜利之歌的和旋”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高考语文辅导:写景文章的高远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