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使高考命题符合题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高考作文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怎样使高考命题作文“符合题意”

  1.“命题作文”审题的两原则

  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82年全国考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全国考题“习惯”,1994年全国考题“尝试”,1994年上海题“父辈”,都是“道地”的命题作文。另外还有一种“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相结合的命题形式:如1981年的全国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1985年的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等。我们把上述题目都认定为“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

  (1)标题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

  “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实际也是“意义上”的限制性原则,因为文字总是要表达意义的。如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限制了人物,“一年”限制了时间。其实除了“在”和“的”外,这道题每个实词都有限制作用。如1998年作文题中的“坚韧”一词,就是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词语。坚韧:坚固有韧性,是坚和柔的统一体。无坚之柔,则软弱无力;无柔之坚,则松脆易碎。坚而不脆,柔而不折。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朱自清,而是鲁迅。由此可见,写那种经受一连串的打击,仍然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人和事,是不怎么切题的。

  1997年上海高考出了一道受人称赞的考题“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道题的“50年前”是指1937年,“今天”是指“7月7日”,高考正是7月7日考语文,7月7日,历史上发生“七•七芦沟桥事变”,“七•七”是国耻纪念日。命题作文审题,要切实注意题目的空间限制(1986年上海考题:“2000年回母校”)、人物限制(1977年湖南题:“心中有话向党说”)、数量限制(1977年上海题:“谈第三只小板凳”)、修饰性限制(1982年全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系限制(1986年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等等。

  (2)标题意义上的内在性原则。

  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例如1986年全国考题就要透过表层信息,去挖掘深层的隐含信息。“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的健康成长。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意义挖掘出来了。再如1988年的“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是“因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的过程”。有一个考生开篇这样写道:“雄鹰高飞,骏马奔驰;姑娘爱漂亮,小伙爱潇洒,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前两句是写动物的本性或本领,后两句是写青年的爱好和特点。都不属于“习惯”的范畴。

  2、方法指导

  (1)标志法。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怎样去寻找题目中的标志呢?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中,“仓廪实”“知礼节”都是主谓短语,“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

  分析内涵。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1990年上海卷《时间啊,时间》,这中间隐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与《时间》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客观地、冷静地审视“时间”这一概念,文题中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中间又夹了一个感叹词“啊”,必须融进对“时间”的慨叹,要用抒情、议论的笔调。所以,对命题内涵的审核,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外延。引申型命题,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分析关系。通常所提供的概念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目的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并列关系等等,有时,多概念之间还会是循环关系。如1988年上海卷作文题“清流与活源”,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水能保持清流,是由于它具备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的条件,因此,两概念之间是条件关系,明白于此,才能写出诸如“生活是写作的活源”之类的哲理来。又如1989年上海卷作文题是“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回顾”与“思考”既是并列关系,又是目的关系,“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即由对中学生活的回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些考生因为没有辨清“回顾”与“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免陷入审题误区。

  分析结构。通过对题目的语法结构做出分析,以确定作文的思维走向。比如:

  独词式:父辈(1994•上海)

  题目中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意为“父亲那一代人”,显然,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理解了范围的限制,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

  短语式:要学会关心别人(1991•湖南、云南、海南卷)

  这是一个动宾式短语,“要学会”这一动词词组所带的宾语是“关心别人”,题目的范围应该谈“关心别人”这种美德,似乎不会有误。但题目还对写作的角度做了要求,须从“要学会”的角度写,这实际上是告诉你“关心别人”的美德并非与生俱来,是要从学习中得来。有了这样的分析,就不会出现大谈“如何关心别人”,而忽略“要学会”这层意思。

  单句式: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1987•上海)

  这是一个动补结构的题目。“有感”表明这是写以议论为主的感想,其补充结构“于五十年前的今天”则对感想的内容做了限定:对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的历史事件发表感想。

  复句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全国)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写作时理应“忧”“乐”并举,重前略后或重后略前都会给人以失重之感。

  (3)比较法。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较命题的关键词。如把《的由来》和《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的“根”,考证一下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如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概念型命题是阐述一个概念;而关系型命题则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对比型则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它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评事议理,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考证型要求查核证实,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

  比较命题的类型。如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像《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象征型则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熟练地运用这三种方法来审题,也就可以说掌握了命题文的审题技巧。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晋朝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靠着马拟公文,袁虎倚马而作,把握要求,手不辍笔,一挥而就七纸文章,命题作文作得十分出色,被后世称为“倚马之才”。现在,你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了吗?经常训练,锻炼自己思维的针对性和敏捷性,你也能成为具有快速写作能力的“倚马之才”的。

  3、例文讲析

  战胜脆弱

  七月流火,知了热得在树上吱吱啦啦的叫,而我站在成绩公布栏前,心却一阵阵发冷。黑色七月,我终于没能逃脱厄运。

  回到家里,不吃不喝睡了两天,没有人理我。爹妈都是老实的农民,都指望我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也好光宗耀祖,而我却交了一份无力的答卷,没能给他们挣到脸面。

  第三天早上喂罢牛,爹就叫我起来同他一块去开一块荒地。我们村属岗地,好田不多,所以每家都要种一些荒地。我有气无力地跟在爹的后边,我可以不吃不喝,但我却没有理由不干活,因为我生在农家。

  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我什么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并没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

  一下又一下,鞭子每打一下,那头老牛就快走几步,每一鞭打在牛身上,也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的心一次次抽紧。我并没有劝父亲回家,我知道,种地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因为心疼牛就及早回家。

  中午时分,一块地竟犁完了,父亲甩完最后一下鞭子,老牛用力向前迈完最后一步,父亲停住了,我的泪也流下来。“爹,我想复读。”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复读生。每当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父亲所甩的最后一鞭,最后一鞭也是那么响亮,那么有力。

  感谢老牛,感谢父亲。

  [评点]“战胜脆弱”是一个动宾短语,它的题眼是动词“战胜”,因此,立意、构思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表现“由脆弱而坚强”的过程上。作者找准了这个题眼,以朴实无华的笔调述说了自己心灵演进的一段轨迹:

  七月成绩公布——心灵遭受重创;

  回家不吃不喝睡了两天——绝望;

  不得不下地干活——无奈;

  老牛拖着血管突出的瘦腿艰难犁地,父亲虽对牛关爱和感激,但仍吆喝着,高高扬起手中的鞭子——目睹;

  鞭子打在牛身上,也像打在我的心上——感动。

  对爹说:“爹,我想复读。”——坚强;

  感谢老牛,感谢父亲——为何?

  读者不难悟出,老牛和父亲启示我们:生存需要坚强。

  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做作的矫饰,只有一段白描的记述,一段真情的流露。如此贴切的立意,如此感人的构思,这跟作者找准了题眼有很大的关系。

  4、针对性训练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提示:这是一句名言,题意清楚。要确立文章的中心,照样有一个审题的过程。标题是比喻:行千里路,必须从脚下开始。必须赋予本义: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必须从现实生活开始。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理想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而个人理想又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现实生活开始,依然难以把握,单从个人理想看,可供选择的现实起点有:从本职做起(工作上看)、从现在做起(时间上看)、从点滴做起(具体事情上看)。

  (2)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zzw/5902.html

相关阅读: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奏响胜利之歌的和旋”
诗意地栖居-话题作文“寻觅生活中的诗情”导写
高中优秀作文赏析:病毒的危害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高考语文辅导:写景文章的高远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