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笃信佛教的顾问界朋友(他姓林,以下我就以“林兄”称之),检核过我“学佛”、“修持”的“做法”和“想法”、写文章的“动机”之后,认为彼此还算可以沟通,所以就加入了我们“领导心灵”讨论行列。接着他问我:“像我这样‘检核’你的想法,你还习惯吗?”
我说:“还满习惯的,接受你的‘检核’,和我平常自己在‘自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他笑着问我:“我们像不像在作‘心灵的交流’?”
我那位对“心灵疆界”抱持既质疑又好奇的顾问界朋友(他姓李,以下我就以“李兄”称之),听到林兄这句话,就忍不住插话:“林兄,你这么说,那就不了解张兄对‘心灵’的说法了。”
林兄问:“张兄对‘心灵’是怎么说的?张兄所说的‘心灵’是什么?”
李兄转头对我说:“你自己来回答。”
我说:“就像我们现在对谈,我们能感知对方、能谈话、能解读对方在说些什么、能产生情绪、能判断、能自省、能观照的这个灵知、灵觉,就是我所说的‘心灵’。”
林兄问:“你所说的‘心灵’,包不包括我们的‘意识’?”
我问:“您能不能把您所说的‘意识’解释清楚一点?”
林兄说:“我所说的‘意识’,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啦、想法啦、动机啦、高不高兴啦、意图啦…,这些东西。”
我说:“您所说的‘意识’,当然也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分,只是,它是我们‘心灵’反应的内容。”
林兄说:“换句话说,你所说的‘心灵’,既包含了‘能’,也包括了‘所’啰?”
李兄好奇地问:“什么是‘能’?什么是‘所’?”
林兄说:“这是佛教的用语,主动的称之为‘能’,被动的称之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灯光来说,灯光是‘所’,电灯就是‘能’,因为灯光是电灯所产生出来的。”
李兄问:“那‘心灵’的‘能’是什么?‘心灵’的‘所’又是什么?”
林兄说:“像刚刚我提到的起心动念啦、想法啦、动机啦、高不高兴啦,这些‘意识’,都是‘心灵’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它们就是‘心灵’的‘所’;就像,有灯光,就会有产生灯光的电灯,有‘意识’这个‘心灵’的‘所’,自然就有能产生‘意识’的‘心灵’的‘能’。”
李兄转头问我:“你所说的‘心灵疆界’,是‘心灵’的‘能’?还是‘心灵’的‘所’?”
我说:“您也知道,当初我发展‘心灵疆界’,是站在葛瑞葛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逻辑层次(Logical Level)基础上,当时,并没有佛教‘能、所’的概念。”
林兄说:“不过,我觉得,你在‘心灵疆界’所提到的各个层次,似乎有不同的‘能、所’比重。”
我说:“确实,在‘信念、价值’以下的各个层次,可以说是‘能、所’偏重于‘所’,‘自然’以上层次就偏重于‘能’,到了无名层次,我自己也还无法定义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如何以‘能、所’的概念来说明。”
林兄笑着说:“有些修行者,他们会先从‘脱心灵的所’开始,然后,再进入‘能所两忘’的境界。这个途径,说不定可以提供企业领导人学习‘心灵疆界’参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nlp/3761.html
相关阅读:如何运用NLP技巧处理负面情绪
NAC神经链调整术六大步骤
NLP:一门无与伦比的身心科技
NLP自修三阶段
NLP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