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
全国卷以来,一题“你是否同意“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打开了诗歌开放性的考查。而在近几,这古诗的开放性设题继续深入,开放程度继续加大,例如有:某诗评者认为诗中某一句最精彩,还有某诗评者认为诗中另一句最好,甚至否定前者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这类题有明确指向性,更能体现诗歌鉴赏的开放性,代表着一种命题趋势,因此有可能成为今后命题的局部热点。该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但从历来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这类题因其独具开放性,考生在回答时难以把握,形成答案时常常回出现答非所问、无从下手、不着边际、不能切中要害等现象。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类题的命题模式,掌握答题的一些技巧,进而有效地把握鉴赏方向和答题思路。
【命题例举】:
通过对近几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分析发现,这类题目的命题模式大致有下列几种:
单诗鉴赏:
1.
诗中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诗,有不同的版本,产生了一些争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
前人评论某一词语是全诗关键,或有人对这首诗有某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是……。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4.
某诗评者认为诗中某一句最精彩,还有某诗评者认为诗中另一句最好,甚至否定前者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诗歌对比鉴赏:
1.
你是否同意某评论家对两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
两首诗的用词有近似之处,你觉得哪个用的更好?为什么?
3.
从作品的某个角度出发,你更喜欢两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或问两首诗都写了相同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典例赏析】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情思。
答题兵法
:这类题目,它在分析评价诗歌主旨或思想感情时,出现有两种或几种看法:一是诗歌较为显现的主旨、思想情感,也就是说历来为大众所赞成或肯定的说法;二是诗歌的隐现主旨或思想情感,也就是根据诗歌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另一种主体表达意思,也就是常说是创新主旨和创新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中立性质的,它介乎于前后两者之间。对于这类型的题目,我们应该抓住历来被众人所赞成或肯定的那主旨、思想情感来答。一般这种说法常在“第一”的位置上,因为同意这种说法,发现答题的地方较多也较为明显,较容易阐述自己同意的原因,理由会多点,严密性也容易把握,漏洞会少点。
例2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么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是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杜鹃”凄凉的鸣叫声和“斜阳”的惨淡引出游子的归思乡愁,营造出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的凄苦意境;同时,“杜鹃”“斜阳”也是用典,显得十分委婉含蓄。据此可以认同王国维的认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句,从手法或技巧上来说是运用拟人和象征,赋予“郴江”以人的感情,意为“郴江”也耐不住山成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我”却还依然羁旅此地,不得自由。这其中也同样注入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孤苦,因此也显得十分委婉含蓄。
答题兵法
:这类题目虽然也设有两种看法,叫你选择其中分析,但根据题目得知:这两种看法是并列关系,因此选择同意哪方观点回答,只看自己。例如上题虽然是例举两种评价观点,让考生自己选择一种来分析作答,但它仍属于诗歌“炼意”的考查范围。怎样才能更有效得答好类似本道题的题目呢?我们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针对题目的两种评价,我们选择出自己最为熟悉的一种来作答,这样可以抓到主旨而且又不会产生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本题中苏轼说本诗词“郴江”之问最精彩,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究竟该同意哪种认为呢?实在地说,同意哪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不同的是你认为哪种说法你最为易答。如果你连“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的意思都含糊不清,选择苏轼的看法当然不可取。
【答题雷区】
1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
2
、很多同学看到此类型的题目,以为就可以各抒己见了,因此容易按照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侃侃而谈了,其实这种做题思路是错误的。题目虽然是开放题,但不可能离开诗歌里的内容观点做答。我们应该先认定同意哪种看法后,到文本去找出你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3
、其实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大家不要看得那么悬,只要了解到这两种观点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是主旨,是思想感情,是炼字,是炼意,还是表现手法等,只要我们决定选择了哪一种观点后,首先回答了你同意哪种说法,然后就按评价的内容所在的答题模式进行答题就是了,不同的是,你答题的过程中时刻要围绕着你同意这观点的理由在哪里。
4
、根据以往的经验,阐明理由不得要领是最主要的失误。一些考生往往不注意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有些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在答题时还会出现一种毛病,那就是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这样的答题一定是不准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ci/494153.html
相关阅读:《春日寄怀 李商隐》阅读答案
王安石《北陂杏花》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白居易《春题湖上》阅读
对照阅读《武侯庙》与《蜀相》(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