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①元是此中人。
【注】①使君:指作者。
8.“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
9.下片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最后一句“何时收拾耦耕身”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8、景象:生机蓬勃、风光宜人。(2分)意译这两句。(排比2分,不排比1分)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9、照应(因果)、深化。(2分)上片、下片分析各2分。(要点:雨后、归耕田园的愿望、对仕途厌倦、深化主题。)
【赏析】
《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
补充资料
题材新。
词的创作至苏轼虽时间不长,但作品数量却也颇为可观,写景、抒情、言志、咏物、怀古,几乎可说处处已有前人足迹。就题材而言,想要创新谈何容易!但苏轼偏要迎难而上,若论词的题材创新,苏轼可称为第一人。自他之后,词才突破仅用来言情的题材束缚。陈后山说他“以诗为词”,就是指凡是能写到诗里的题材内容,他都能打破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语)之禁忌,毫无顾忌地全写到词里去,从而使词取得与诗一样的地位。《全宋词》收他三百五十多首词,从题材内容上看,的确是“无事不可言”。有抒发情怀的《水调歌头·中秋》,有描绘景致的《蝶恋花·密州上元》,有述写志向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咏物”“最工”的《水龙吟》(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有开悼亡词之先河的《江城子·十生死两茫茫》,尤其是《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一组词作,更是给词纳入了全新的题材内容:他把“老幼扶携收麦社”、“隔篱娇语络丝娘”、“牛衣古柳卖黄瓜”等都写入词中,朴素再现了元丰元夏初久旱雨后农村景色风物人情。东坡将所谓的下里巴人,村童荆妇野老一齐聚拢于笔下,清新灵动写得那样淳朴自然,这也是苏词的一个创举。刘熙载赞叹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这种于文人词中呈现泥土气息的全境画面,怕只有苏词才敢画出来。苏轼对词作题材的大胆创新努力,使他的作品读来耳目一新,加之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使苏词超越了同代及前代的许多词作,蔚为人们喜爱而影响深远。
至于宋人说苏轼“以诗入词”的问题,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有很精辟的论辩:“陈后山谓坡公以诗为词,大是妄论。盖词与诗只是一理,自世之末,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或亦以是相矜,日趋于委靡,遂谓其体当然,而不知其弊至于此也。”客观地说,苏词豪放高歌,逸兴遄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家国天下,视为己任———使君原是此中人
小时候,常听一个故事,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女巫斯芬克斯常令过路的人猜谜语,猜不出便遭杀。谜语是: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过往的行人都猜不出,被杀害吃掉。有一天,一个轻人路过,轻而易举地猜出谜底:人!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个故事常被哲学教师拿来做题,其中包含最深刻的命题就是“我是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被忙碌的表象所拖累,很少会反省自我,对"什么是自我,做怎样的自己",缺乏思考。
苏东坡在《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写自己举行酬谢雨神的仪式,全村人争先恐后,欢快热闹。他在“其五”中写道“使君原是此中人”,特意声明自己是“此中人”。我的理解是,他认为自己来自于民,是百姓中的一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来自于何方,又归属于何方,清醒平和,质朴无比。他是“此中人”,所以他身上表现出谦和的态度与豁达的胸襟,总是受到老百姓的爱戴。所以但凡他生活过的地方,都留有那么美好的故事。2009夏,杭州之行,他的名字总是浮现在我的心头,“苏堤、东坡肉”,他的故事千之后仍是我们心中最纯美的一片土地。
苏东坡是“此中人”,我的另一层理解是,他认为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员。东坡在黄州时有几首词特别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反思:
南歌子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词中,他冒雨前行,衣服湿透不介意,晚上困了就睡,和衣而卧也没事。梦里化身蝴蝶,超越现实的自由。向往躬耕的自然生活,做个农夫心自高洁。
我常想,苏东坡爱自由,讨厌拘束,在他的作品中常有“鹤”的形象,乘风飞翔具侠风柔骨。他讨厌政治生活中泯灭自我,唯君是从,可是他又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封建社会,若要投身社会有所作为,唯有做官一条路可行。这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常让他陷入苦恼之中。他的矛盾,使他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中间。
“此中人”的第三层意思,我以为是东坡认为,自己必须要担当一点社会责任,为民为社会做些什么。认为自己就是社会中人,来自于社会,必须回报于民众。苏东坡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是“此中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意气风发,找到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有自知之明,不错位,不越位,所以今人看他,觉得他品行高洁,为人正派,他也真正地活出了自己的个性与风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ci/505415.html
相关阅读: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周邦彦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
从军北征 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程垓 摸鱼儿?掩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