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杨炎正
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都不记、麴尘香雾,西湖南陌。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
从词意看这首词大概是作者晚年所作。杨炎正得科名较晚,五十二岁始登进士第,曾知边远州县,最后被参劾罢官,在事业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
词的上片用悲凉的情调写出回忆中的往事,娓娓叙来如话家常,却亲切感人。“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古时的文人都嗜酒,偶遇囊中羞涩,往往典衣贳酒(用衣物作抵押换酒喝)。词中既说是春衣典尽,就不是一时手头拮据,而是穷愁潦倒没钱买酒喝了。从“京华倦客”句中还可看出典衣贳酒,不仅仅是因为他嗜酒,而是想借酒浇愁,去排遣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政治上的失意。“都不记、麴尘香雾,西湖南陌。”这两句是追忆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生活:西湖路上,丽姝携手;香尘过处,油壁同车……这一切似乎都在眼前,但回忆起来却又觉得那么遥远。不知不觉青春岁月已经随着光阴流逝了,留下来的只是梦境般的回忆。以上是通过今昔对比追悔事业无成。“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这四句虽然仍是写追悔的心情,但落笔的角度不同。裘马清狂,是悔恨青春时代光阴虚掷;稚子成阴,是羞愧白头归来事业无成。作者怀着内心的忏悔,回忆起离家时孩子们忍泪含酸,牵着父亲的衣襟,盼望他早日荣归。等到归来时,他们不但长大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做为父亲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真是感到无地可以自容了。人到晚年愧悔事业无成,没有比在儿女面前更感到羞惭的了。作者能把这种感情真切地写出来,虽然如叙家常,却倍增辛酸。
词转下片,换成另一副笔墨:“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这四句词绘出一幅英雄失意的形象。原来这位头白归来的老人,青年时代也曾壮志凌云,气干虹霓。他结交豪杰之士,意欲收拾国家残破的山河。但奋斗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理想与事业化为泡影,一切都如云烟过眼,回首成空。“英雄伴,东南坼”盖为错综句法:“英雄”应与“东南”关合;“伴”则与“坼”关合。“东南形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词人早年在东南地方结交英豪,志在恢复,只因时机未济,后来朋侣坼散,遂成终身遗恨。通过以上四个短句把英雄暮年壮心未已的内心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铿锵有力。由于资料的缺乏,虽然不能对作者当年的爱国行为一一指实,但从作者与辛弃疾有过密切交游这一事实来看,上述的壮言豪语决不会是大言欺世之谈。下接“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又猛然从追忆中回到现实,当年志在青云的英雄,如今成了以鸡豚社酒自娱晚年的田舍老翁,在这一不堪回首的变化里,埋藏着多少内心的痛苦,也就不言可知了。“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说明他不但事业未成,就连退居林下之后,可赖以谋生的产业也没有。“三径”是个典故,出自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原意是指田园荒芜。“扬雄宅”也是个典故,出自《汉书·扬雄传》。扬雄先人在岷山之阳“有田一廛,有宅一区。”扬雄曾在那里隐居。作者如今就连象陶潜和扬雄那样可赖以终老的区区家业也没有,这说明想做悠悠林下的隐士也不成了。“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为了晚年生计,只好从现在开始,向渔父樵夫学些谋生的本事以度残生了。从当年的志在鸿鹄,到暮年的学作渔樵,真有天渊之隔。这种悲哀也许是庸碌之辈所没有的,但词人的堪同情处也正于此。
壮志难酬、坎坷不遇,这是封建社会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常常遇到的命远。这首《满江红》词便是作者一生的缩影,从“麴尘香雾”“西湖南陌”的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生活,到晚年的“问渔樵、学作老生涯”,尚在为衣食生计而忧愁,这一生的变化落差之大,是引起他生平感慨的原因。但是交织在这一感慨中的感情却十分复杂:抱负、追悔、羞愧、凄凉……,一时都涌上笔端。这就赋予这篇作品以独特的感情色彩,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ci/605388.html
相关阅读:从军北征 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
宋词赏析 程垓 摸鱼儿?掩凄凉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周邦彦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