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
【原文】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①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②,
一点窗灯欲灭时。
【注释】
①禁中:宫中。
②五声宫漏:表示天快亮了。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当时白居易三十九岁,在朝中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明确说出,作者只是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诗人这时具体都想了些什么,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其他诗中推断出来。例如,这里有作者对元稹生活起居的关心,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更有作者对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对朝廷里那股恶势力的无限愤慨,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深心藏陷阱,巧言织网罗”。此外也有作者对自己从前思想行为的总结回顾,和自己日后究竟当怎样生活、怎样处世的展望。因为作者写了《秦中吟》,已经使“ 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由于作者写了《登乐游苑望》又使“执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阁山北村》更使“握军要者切齿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该怎么走,这些也是该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当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还是为元稹申冤,自己定当竭尽所能为之申说,但是朝廷里恶势力很大,寡不敌众,正不压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难以很快解决,这是愧对老朋友的,如此等等。这些话,有的也许已经在那“书两纸”上写了,也许有的没有写,因为引起了很多联想和回忆, 这封信看来是写了好长时间,也可能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以致直到五更天气,已经快到上早朝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装上封好。“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寒灯欲灭时”,诗人迟疑茫然的神情与一盏光焰摇曳,奄奄欲灭的寒灯相映衬,显得多么空旷、多么沉寂、多么凄清啊!然而更鼓也提醒他,作者的思绪必须从几千里外的江陵收回来了;这封信也必须立即收束封缄了;眼前这种尽管寂寞但却可以自由地驰骋自己对朋友思念之情的环境气氛,也马上就要消失了;那个被权势、被名利扭曲了的社会马上就要复苏起来、活跃起来了。这些不由地又使诗人的心头涌上一层漠漠的焦躁与哀愁。
这些都是读者的分析与推测,诗中并没有明说,实际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还要远比读者所说的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诗有许多因为直白而被人批评指责,而这首《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却是异常含蓄的。作者只给读者描绘了一种环境气氛,一种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至于这个形象在想什么,诗人根本没有说,一切都在不言中。而这种“不言”,却恰恰是作者在《琵琶行》中所说的“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ci/quantangshi/1048749.html
相关阅读:《古悠悠行》李贺唐诗鉴赏
喻坦之的诗
全唐诗 卷一百七十 李白
司马承祯的诗
卷四百零九?元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