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熟了
[英国]坎品
她的脸庞就是一座花园,
那儿盛开着百合和蔷薇;
那就是天堂就是乐园,
那儿的果实多么甜美。
那儿长的樱桃谁也买不到,
直到它自己唿唤“樱桃熟了”。
那些樱桃啊严严封住
两排珍珠晶营较洁,
须待嫣然一笑才能显露,
就像玫瑰花苞含着白雪。
任凭你王公责族也买不到,
直到它自己唿唤“樱桃熟了”。
她的双眼就像守护天使,
她的双眉就像拉满的弯弓,
似乎一皱眉就能把人射死,
谁的眼和手还敢轻举妄动?
任谁也不准挨近樱桃,
直到它自己唿唤“樱桃熟了!”
(飞白译)
【赏析】
托马斯•坎品的诗歌代表作是多卷本的《歌曲集》(1601-1617)。这些诗卷中的抒情诗都被谱成歌曲,而其中约有一半是坎品自己谱写的,他的抒情诗和所配乐曲长期为人们所喜爱,是英国文艺复兴后期的重要诗人。坎品在韵文理论上颇有创新,他1602年出版的《英诗技巧述评》曾批评当时“粗俗而缺乏技巧的流行音韵”,认为英诗中应有稳定的诗行和诗节节拍,同时让音步和音节在其间千变万化。坎品还主张诗歌要凭听觉定高下优劣。在文体上坎品沿袭16世纪时髦的绮丽体诗风,但他也是第一个将此诗风与对古典文学的审慎模仿相结合的诗人。通过对古代和近代语言的相互融汇,坎品以雅致的简朴避免了绮丽体的刻板造作,以丰富的变化取代了当时机械乏味的音韵形式。
这首《樱桃熟了》在构思上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那叁行诗的断章:“恰似一个又红又甜的苹果高悬枝头,/在树梢上,摘果人不知怎的把它遗漏。/啊,不是遗漏,而是至今无人能摘到手。”
坎品是萨福的崇拜者,他在第一卷《歌集》的序言《致》里写道:“希腊和拉丁的抒情诗人是最早的歌曲创作家,励志文章,他们总是严格遵守音节的数量和长短,属于这种类型的歌,你们在本书中只能读到一首,是用萨福律写成的;其余作品都是些流行的时调,悦耳的音韵,缺乏技巧。”这说明坎品虽在诗论上倡导古体,但实践上还是以个体为主的,从而避免了食古不化的弊端。《樱桃熟了》一诗,既有萨福的意象,又采用了时下的民间风味的曲调,而且“樱桃熟了”一语也得自当时串街走巷的小贩的吆喝,极富生活情趣。因而此诗在意境和韵味上,都具有新意。如果说萨福的暗喻使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变得耐人寻味,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客观世界的直感和好奇,那么坎品的明喻则带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世界、发现人生的喜悦和藐视一切的高傲。
在表现手法上,《樱桃熟了》仍带有一定的绮丽体诗风,包括反复使用苦心构思的巧智妙喻及悦耳动听的优美音韵。但这些手法表现得十分得体和富有才华,女主人公如花似玉的美貌和骄傲倔强的性格互相衬托,气度不凡。诗人初以百花盛开的花园比喻姑娘的秀丽,继以樱桃似的红唇描写她的妩媚,再以利箭式的眉眼表现她神圣不可玷污的警惕,十分完整地刻画了姑娘内在的力和外在的美。这一逐渐成形的形象——即由自己守护的花园和果实来比喻爱情就是人间的天堂和乐园,加上双重的寓意——即未成熟的爱情任谁也不可强求,爱情成熟之日将自己发出唿唤,共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爱情的时代特征,以及当时人们自信、自尊、鄙视封建贵族的精神面貌。
古老的绮丽体诗风作为一种矫揉造作的文体虽然受到过莎士比亚善良的嘲弄性模仿,但这种文体在手法上的种种探索也给后人以启发,同时这种文体十分易于谱曲。坎品的这首《樱桃熟了》无论在意象上还是在音韵上都讲究技巧而又追求自然。诗行和诗节都是固定的,其间音节或长或短随诗意起伏而变化,音韵和谐而富于流动感,读来有一种迷人的音乐效果。早在文艺复兴末期这首作品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诗和名曲。(潘一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152845.html
相关阅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拉伊莎_诗歌鉴赏
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原文及翻译
季节_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