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的《城东早春》
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
诗的上联可联合诗题来懂得。漂亮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自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开始露出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留神,所以环境也很幽静。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假如只抽象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恍如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多少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凸起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度写得十分真切。活泼的笔触蕴含了作者欢悦和夸奖之情。早春时节,气象严寒,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气,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新闻。写新柳,恰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上联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做详细刻画,必成包袱。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浓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裁减,为汉宫苑。诗顶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明丽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的吵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颖之感。此与上联,正好构成鲜亮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爽之景的爱好。
此诗既写清丽之景,又写浓丽之景,对照赫然,格调非常轻快。第三句写出芳春的繁花似锦,用风景的冶艳来反衬初春的“情景”。诗篇特从“诗家”的目光来写,又寓有理趣,能够看成是一种创作看法:即诗人必需感到锐敏,尽力发明新的货色,写出新的境界,不能随声附和,总是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远足玩时,看到早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惊叹。但他并未实写春光,而是站在本人的角度惊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述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发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端详细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答复。早春景色何其多哉,好像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奈总括全体。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捉住其“半未黄”的特色。试想清新的东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装点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色彩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斥盼望,盈溢活力,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堪称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天然是早春过后的二月季节,这仿佛跟诗的宗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奇妙部署。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么呢?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说明,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斗丽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好像就错过了感触春天的机遇。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景象,却是对这种中流砥柱,亦步亦趋的做法不认为然。试想人山人海,七嘴八舌的赏花运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境与兴趣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谈话,就会由衷的表现赞成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在地,心无旁骛地观赏景色,才干惬意与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响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84295.html
相关阅读:《春山月夜》译文注释_《春山月夜》点评_于良史的诗词
《惜春词》译文注释_《惜春词》点评_温庭筠的诗词
春晴 王守仁
《早春寄王汉阳》译文注释_《早春寄王汉阳》点评_李白的诗词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