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全诗赏析

编辑: 淡泊明志 关键词: 描写荷花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盛唐诗人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像一幅美好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快。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伎俩加以烘托描述,奇妙地将采莲少女的俏丽与大天然融为一体。全诗活泼活跃,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涯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门;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着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触,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想相联合的手段,很好地表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幽美意境。
假如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核心天然是采莲?女们。但作者却从头至尾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呈现,而是让她们搀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有若无,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漂亮的大做作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惹人遥想的精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步人后尘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四周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协调同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外是个一般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景色”,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明丽犹如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方也不算新颖。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刻画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旁边,看上去好象娇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好像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简直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彼此辉映,人花难辨。让人觉得,这些采莲女子几乎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局部,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存在逼真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辨别,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委曲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突然不见踪迹了。这一句所写的恰是鹄立凝望者在霎时间所发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到,一种变幻莫测的惊疑与惘然。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况。然而,合法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豁然开朗,“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依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颂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跟张望者闻歌神驰、伫破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斥青春活气的欢喜情感也弥漫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显明涌现在画面上,那目标,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由于这样描写,才干留下悠然不尽的情趣。
借助动词,展示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呆头呆脑、暮气沉沉的性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84394.html

相关阅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全诗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全诗赏析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_全诗赏析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_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