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_全诗赏析

编辑: 淡泊明志 关键词: 中秋节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北宋诗人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多少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世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的无穷思念。词人应用形象刻画伎俩,勾画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气氛,反衬自己遣世独破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重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天然和社会高度符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喝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毕生,以高尚儒学、讲求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当前,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常常处在儒释道的纠纷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回升,借以辅助自己说明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姑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被迫,实质上还是处于外放礼遇的位置。尽管当时“面孔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蔽深藏心坎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恰是此种宦途险恶休会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交,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醒。 

在大做作的风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颜色的,她很轻易启示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正大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向往与幻想!苏轼是一位性情豪迈、气质浪漫的人,当他仰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惟情感如同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在飞翔。反应到词里,遂构成了一种豪放潇洒的作风。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兢兢业业,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端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的《天问》和的《把酒问月》有类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切是有一种相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澎湃诗情,是在他被流放后徘徊山泽、阅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丹青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色。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仰天叹气”(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况,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潦倒惘然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冀望重返汴京的庞杂心境,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魄力。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外李白这里的语气比拟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急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来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赞叹造化的奇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夸奖与憧憬。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讴歌与向往之情更推动了一层。从明月出生的时候起到当初已经从前很多年了,不晓得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必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假想前生是月中人,因此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严寒。“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于江岸玩月,或曰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昼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撑。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迷恋人间的矛盾心理非常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留神,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兴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爱好道教的摄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主意。他的《前赤壁赋》描述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到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出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神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满意、不满足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懊恼人间,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由的仙人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盘算,未及开展,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渐入佳境,天上的“琼楼玉宇”固然金碧辉煌,美好不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动摇自己留在人间的信心。一正一反,更暴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仍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领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冷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可能更深入地阐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宽阔的心怀与超远的抱负,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风格。

但苏轼毕竟更酷爱人间的生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跳舞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彷徨,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基本起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最少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空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情感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涛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事实,在降生与入世的抵触瓜葛中,入世思维终极占了优势。“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难的确定,雄壮的笔力显示了情绪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期,是一个无奈回答的谜,而在今天迷信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依然不能不惊叹他那丰硕的设想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怀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挪动,暗示夜已深厚。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本人悼念弟弟的蜜意,又能够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甚至难以入眠的所有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跟亲人团聚而感到忧郁,以至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如许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抱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恼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成心与人难堪,给人增加发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烘托出词人怀念胞弟的手足密意,却又蕴藉地表现了对可怜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酸甜苦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诚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下世上就难有美中不足的事。既然如斯,又何必为临时的告别而觉得难过呢?词人究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告别而哀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似乎是代明月答复前面的发问;从构造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峙过渡到人、月融会。为月亮开脱,本质上仍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将来的盼望。由于,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象征。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妙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未免的,那么只有亲人长久健在,即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接洽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冲破时光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买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独特的爱把彼此分别的人联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友人天各一方,不能会晤,却能以精力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个别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示了作者处置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足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盛博大。有两句诗:“国内存良知,天边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殊途同归之妙。另外,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相互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全,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抒发了作者的祝愿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立场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广泛性的感情。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白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缅怀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禁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贺。

从艺术成绩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解脱绸缪含蓄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从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革故鼎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织,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核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迷惑,以及旷达自适,人成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欲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鲜,意境清爽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天然吐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存在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范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眼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整超然地看待自然界的变更发展,而是尽力从自然法则中追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只管这首词基础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少“触处生春”、惹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重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以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火的。这首词好像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思。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回味无穷。因而九百年来传诵不衰。《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神往之情,对人间的留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洒脱的风格和行云流水普通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85725.html

相关阅读: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原文_翻译和赏析_辛弃疾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_全诗赏析
满江红?中秋夜潮原文_翻译和赏析_史达祖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注释_《太常引 建康中秋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译文注释_《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