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_全诗赏析

编辑: 淡泊明志 关键词: 描写秋天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宋代诗人的《宣城郡内登望》

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
威纡距遥甸,?岩带远天。
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怅望心已极,惝?魂屡迁。
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
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
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

赏析
公元495年(建武二年)夏,出为宣城太守。题中“郡”字,即指宣城郡。首句“下车”,指到任。从“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二句来看,写此时已届暮秋。也就是说,谢?到任已有些日子了。然而,他却清楚地记得,到任之日“匪直望舒圆”。不是月明风清,而是月残缺,夜深厚。“望舒”指月亮。这二句实从张协《杂诗》“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化来,交代到任时光,似极寻常,却寓崎岖。“下车日”既非本日,“匪直望舒圆”又已时过境迁,但诗人还朝思暮想,平明登眺,竟首先提到它,实已吐露出出任宣城太守的寥落心境。残缺的月,好像一个残缺的影子,时时环绕着诗人。因此,当他“郡内登望”之时,领略到的完整是大做作苍茫萧肃的气象:“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此联以大笔勾揽寒城登望的苍茫广阔之景,为全诗奠定了“苍然”的底色。诗人寒城登望,触目都是苍茫之色。这就把主观情绪跟客观风物有机地融会在一起,通过秋天特有颜色的绘染,着力把诗人的寥落之情表示了出来。而且,两句中“一”、“正”相响应,尤其转达出一种豁然展示的意蕴,名义上是写诗人突然观览到寒城内外一片苍莽之色,实际上,更是诗人心坎情感的一种豁然开释,恰是在这释然展现之际,怅惘心情与萧瑟物境,在一片苍茫浑融之中冥然交通了。以下三联接写登眺风景。三、四联写山势水流。“陵阳”,山名;“春谷”,水名,均在宣城郡内。远眺望去,但见山势高竣险要,逶迤起伏,遥接天涯;而水流潺?,蜿蜒波折,伸向郊外。“威纡”句近承春谷溪流,“?岩”句远接陵阳山势,章法上恰成穿插情势,显出巧心部署针线细密之功。这是实写。五联仍用实笔,持续写景。“暮”字点明时间,模糊交代出郡城登眺的时间,诗人已驻足移目,蹉跎多时;而“阴风”“寒烟”之凄冷意象,则又在苍茫基色上加浓加重了冷寂的色调。晚风为天然景色,桑柘是农家景色,但在诗人眼中,皆成阴寒之物,所以才说“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沉沉日暮,风烟四起,恍惚在诗人眼帘罩上一层迷蒙轻纱,匆匆看不到辨不清面前的秋景了。因而,一种惘然寥落之情,更加浓郁地覆盖上诗人的心头:“怅望心已极,惝?魂屡迁。”至此,一个“怅望”,关捩诗题“登望”,并将这种登望的特定心境“怅”字交代出来。诗人以惆怅之心,远望秋日寒城之景,其成果是心情愈加繁重,景色更加凄凉。心魂随物往,景色因情生。在构造上,此联是转折,至此收束上篇写景,转入下篇抒怀。

“结发”,言弱冠时。古人称二十岁为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按,谢?十九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从军,二十三岁历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当时,唐寓之贼平,萧子隆为持节,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东中郎将。所以,“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云云,当是诗人回述此段生平。“倦为旅”,表明他初衷并不在仕途腾达,并不想驰骋沙场,叱咤风波;而却“平生早事边”,这就说出了一种身不禁已的感叹??虽不是遭谗受贬,但背违初衷,总不十分自由。更主要的是由于“平生早事边”,尔后才遭遇一连串的打击,诸如荆州随王府遭谗还都、出为宣城太守,等等,这就更加重了诗人“倦为旅”的情绪。此联坐实了“怅望”的内容,是上一联的进一步生发。最后四句,一句一典。“谁规”句用子路游楚列鼎而食故事,事见《孔子家语》。“宁要”句用景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故事,事见《晏子年龄》。“方弃”句用东汉宗资事。宗资为汝南太守,每事悉委功曹范滂,本人但唯诺罢了。所以时人有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言税”句用管宁事。管宁至辽东,见有人将牛暴晒于原野,便牵至凉处,并饮食之。由此管宁申明大行。谢?这里持续化用四典,是接着上联说的,意脉上带有转折、退一步设辞的象征。其意是说,既已走上仕途,忝为一郡之守,那就要恪渎职守,实行良政,毫不能食肥衣裘,起早贪黑。谢?曾在《落日怅望》诗中说:“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思惟意脉与此统一心裁。同是登眺之作,同为“怅望”之情,又都同发实施良政之想,能够看出谢?这一思维的连贯性。这里用典略感繁复,句式则奇妙变更,见出诗人匠心。

在总体结构上,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的特征十分显明,这是从山水诗的结构方法承继而来,表现出早期山水诗的典范结构特点。钟嵘曾评谢?“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诗品》卷中),以揆此诗,亦颇贴切。此诗起端天然,寻常中暗寓弯曲深奥,尤其是第二联,大笔勾揽苍茫浑渺之景,传达出一种整体气氛和浩杳境界,令人感触赫然、强烈,体味无限。它非常传神地表白了诗人此刻登临的特有心情,把景的刻画同情的感发完善地联合起来了。然而,末篇抒情,却显得质实、曲拗,用典繁复,旨趣难求,令人读来深感踬碍。兴许,诗人是有难言之隐而不得不必此法,但无论如何,它减弱了诗歌艺术上的整体性。这是很遗憾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86662.html

相关阅读:《行香子?秋入鸣皋》译文注释_《行香子?秋入鸣皋》点评_许古的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_全诗赏析
《苏秀道中大雨》译文注释_《苏秀道中大雨》点评_曾几的诗词
《天净沙 秋》译文注释_《天净沙 秋》点评_白朴的诗词
《喜迁莺?霜天清晓》译文注释_《喜迁莺?霜天清晓》点评_蔡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