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诗人的《夏夜追凉》
夜热仍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跟“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置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触,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多少笔,勾画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稠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悄鹄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实在也有一层波折:中午时候,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炎热的时刻,而今,“夜热”居然与“午热”相好像,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斯,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破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者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乘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标,应当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力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四周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幽静;“虫鸣”,则见其安谧??唯其安谧,“虫鸣”之声才干清楚动听。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逼真、轻微的休会。“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并非夜风送爽。《六月七昼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外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而,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恰是作者所要表示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假如不“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接洽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偏偏也就在这里。作者成心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擅长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联;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呈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天然要比开门见山隧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略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shiju/87658.html
相关阅读:《山亭夏日》译文注释_《山亭夏日》点评_高骈的诗词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一作浮舟过滕逸人别业》译文注释_《夏日
《夏日三首》译文注释_《夏日三首》点评_张耒的诗词
夏意 苏舜钦
三月巡边晓发夏城 杨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