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数学教案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克的认识
内容:P 33——35
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了什么?谁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3900克>( )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 )
一只塑料袋能装3( )的物品。
一本词典重大约500( )。
一头大象约重4000( )。
四、解决问题
1、 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 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0千克后,又运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多少千克?
4、瓶重多少克?
5、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
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再利用两课时时间完成单元检测和评讲。
四、加和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二、教学时间:7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敬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贝贝应付钱:44+25= (  )
(2)玛丽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电脑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
电脑验证,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电脑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25、44-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44-20=24,24-5=19。(2)44-5=39,39-20=19。
(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
(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 ,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 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 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 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 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3、P45思考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重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
二、课堂练习
1、 停车场有小轿车28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3倍。一共有多少辆车?(还可以怎样提问?)
2、 小红摘了25千克黄瓜,小明摘的西红柿的重量比黄瓜的3倍少10千克。小明摘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3、 小方家养了4只母鸡,每只母鸡孵出2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5.8、9


练习五1
容教学内:P46.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1
出示题目。
先自由口算,再独立口算。
评讲:1、比较分析每组中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小结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点。
2、P46.2
师生合作进行口算(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学生口算。)
学生同桌合作练习。
3、P46.3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任意指其中一题要求估算出结果。
4、46.4
口算比赛。
评讲。
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1、 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 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 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校买了39只篮球,买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练习五3
教学内容:P47——48第10——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7.10
独立完成后评讲。
小结(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P48.11
引导看图,找出数学信息。
分析每小题,指出必须找出合理的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练习
1、 某城市六月份的降水量是42毫米,七月份比六月份少了14毫米。六、七两个月一共降水多少毫米?
2、 狗的寿命大约有12年,马的寿命大约是狗的2倍,大象的寿命大约比马长6年。大象的寿命大约有多少年?
3、 一班收集了69节废电池,二班收集的是一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集废电池?
4、 卡车有34辆,客车比卡车多17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4倍。轿车比卡车多多少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思考题
1、P48
出示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引导观察并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后再尝试着按规律接着往下写。
第二组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找规律填数。
⑴1、3、9、27、()、()
⑵1、2、3、5、8、()、()


五、24时记时法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3、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四课时

24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P49——52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 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 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 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想想做做3、4
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想想做做5
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想想做做7
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想想做做8
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P53——55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整时段时间的计算
⑴出示节目表
⑵问:从节目表上说说“六一剧场”是几时播出?几时结束的?
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
⑶讨论计算方法。
⑷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⑴问:你还想知道哪个节目的播放时间?
⑵师生共同进行计算。强调书写的格式要求。
⑶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了几段?
应该怎样求出每天借书的时间呢?
学生尝试练习,再集体讨论。
2、想想做做2
提出观察要求:图中有几家不同的商店?它们各自的营业时间是从几时到几时?分别分成了几段?
尝试完成各商店的营业时间,并组织讨论交流。
3、想想做做3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算一算。
评讲交流做法和想法。
教师小结。
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练习课
练习内容:24时记时法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及换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练习过程:
一、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
1、 将下列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下午2时 晚上7:20 中午12:00 上午8时30分
2、 将下列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21:00 15时10分 9:50 13:40
二、计算经过时间
1、 8:00——15:40
2、 9:30——22:00
小结互换方法。
三、实际应用
1、 下面是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
商场:9:00——20:30
超市:6:30——21:00
歌厅:12:00——次日2:20
分别计算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是多长?哪家营业时间最长?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讨论。
重点讨论第三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2、 想想做做P54.4
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
里?怎样计算?
3、 想想做做5
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一、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阅读“你知道吗?”中的画面和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字,
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 通过时间活动,加深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周末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2、指名回答。
3、 师:看大家的周末生活还真师丰富多彩呀,这一节课我们就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一起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4、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 播放,了解时间表中的小姑娘周末生活。
2、 谈话:小华也师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她上周末一天的生活,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看看她制定的具体的作息时间表。
3、 出示主体图,谈话: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 出示下面问题:
小华做家务用了多长时间?做作业呢?
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书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制作航模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积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5、 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小组讨论)
6、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啊?(班级交流)
三、实践应用,自我提高
1、 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师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 如果让你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 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 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只管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时间: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P58——90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5c,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
6、数图形:

7、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P61——6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P63——65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
教学内容:P66——6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66.1、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评讲小结。
2、P66.3、4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再班级交流讨论。
3、P66.5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每张书签的周长?
小结: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
4、P67.6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5、P67.7
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班级内再进行欣赏和评价。
6、P67.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交流。
二、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李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李大爷至少要围多长的篱笆才行?
将一个周长8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的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P68——69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围一围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
问:你想用这根丝线围成什么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评析:你围成的图案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2、摆一摆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问:你是怎样摆的?周长是多少?
3、拼一拼
谈话: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量一量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练习。
问:你分别量了它们的几条边就能知道它的周长了?
5、估一估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出它的周长吗?
指名学生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结果记录下。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周长。
问: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单元测试及评讲试卷(两课时)。


七、乘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都不进位),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70——7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iaoxue/33761.html

相关阅读: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及练习题详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住新房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