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数学教案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一、认识乘法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一)
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二)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二、乘法口诀(一)

1。1、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个跷跷板坐( )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 )”,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 )”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3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 2×3=6 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 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 2×2= 2×1= 1×3=
2×3= 3×3= 3×1= 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 1×4=4
2个4 2×4=8
3个4 3×4=12
4个4 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 ),4×2=( ),4×3=( )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 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 4×1= 2×4= 3×1=
1×4= 3×4= 1×1= 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 ),再加1个2是( )。
4个3相加得( ),再减去1个3是( )。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 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 )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师:谁说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三 认识图形

1.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式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 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 实践出真知交流工作经验通过观察员动口若悬河动手工劳动动脑,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项目交流意识。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四边形上五边形 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难点: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师:这两张纸片分别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纸片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到四边形。
出示课本第26页地砖图。
师:这两块地砖分别是什么东西图形?(指名回答)
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块长方形地砖和一块正方形地砖。
(1)摸一摸,数一数。
(2)讨论交流。
师:通过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块地砖各有四条边。
教师指出:这两块地砖都是四边形。
(3)深入拓展。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 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合理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 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
3.认识到五边形六边形。
(1)看一看。数一数。
让学生对着图形先数一数,再根据图中的问题互相说一说。
(2)讨论 交流。
针对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上面的图形中:
左上方的两个图形 各有五条边,都是五边形,右下方的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都是六边形。
(3)深入拓展。
师: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出示一个七边形和八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并进一步体会上面的认识。
三 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想一想”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按题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体会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想想做做”第3题。
本题是在认识图形特征的同时,填下面的表时,可提醒学生认真点数,有能重复和遗漏。
3.“想想做做”第4题。
本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有利于学生认识多边形,练习时,可以先由师折,学生看,说出折出的是几边形。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着样子自己动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本题中每个图形可以从不同的点开始分割,但结果都一样。
5.“想想做做”第6题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本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且让学生演示剪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2.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玩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4.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学具——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七巧板”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组织活动
1.深入认识七巧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七巧板,认真观察。
师:在七巧板里,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的结构。
2.拼组图形。
(1)用两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B.展示,交流拼法。
(2)用三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认识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图:看看课本第28页是怎样拼的。
(3)用四块,五块或六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书:课本第29页,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拼的。
(4)用七巧板。
A让学生用七巧板的七块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回顾,交流
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教师建议: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全班同学一起开个展览会。

四 认识除法

1.分一分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右边呢?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
(2)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提问: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树上结了几只桃子?要分给几只小猴子?要怎样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要怎样分?平均分成几堆?
C。学生动手分一分。
D。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2)题。
A学生读题。
B。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分完后看图,说一说: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学生读题。
B。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图。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2枝铅笔,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挂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
(2)自主探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
2. 除 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 ,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 9÷1= 9 8÷ 2= 4
2、数一数,分一分。(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课时:除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并结合情境,从中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请学生们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学生们分完后提问:你是怎样分的?每份几根?
2、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
求每份几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 )。
3、学生们齐读。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7页例题。
(1)情境引入。
有3个小朋友数学学得非常好,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准备了6枝铅笔,如果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请学生装们用小棒分一分。
(3)提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通过刚才分小棒,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6 ÷ 3= 2
提问: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说明:这道算式结合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学生说说算式含义。
2、教学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
边讲边把“被除数”“除数”“商”写在算式相应的数下。
练习: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3、小结。
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可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2、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并出示题目。
(1)学生们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问:分好了之后说说几个几是10?
(2)学生填写算式,每填一个算式都说说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分别要求我们怎么分的?得出的两道算式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在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每几个一份,求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两种意思?
3、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说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9~41页“练习四”第1~10题。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和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和得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3、“练习四”第3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5、“练习四”第5题。
可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完成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如果部分学生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6、“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根据抽象的数学语言写出除法算式。由于学生还不会计算除法,所以这里给出结果。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7、“练习四”第7题。
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8、“练习四”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9、“练习四”第9题。
这题是应用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10、“练习四”第10题。
这里提供了三组索材,要引导学生先仔细看懂图意,再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分别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薄,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口诀求商(一)

1、口诀求商(一)
第一课时: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决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重点;
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法,并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2、引入新课。
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4项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实际上是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 2= 5)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 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 ÷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二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课本第42页“试一试”。
(1)出示8÷ 4和12 ÷3。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它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
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自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地解答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更可以根据相应的乘法算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们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东西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幅图。
A、请学生们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B、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学生填写算式。
C、集体订正。
(2)出示右边一幅图。
A、请同学们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B、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为什么?
C、学生们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3)小结。
以上这两道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
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重、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板书:6÷2=3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板书:6÷3=2 )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免子,如果每只免子吃了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目要用乘法计算?算式4×3=12(个)表示什么东西意思?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左边一题。
(1)出示挂图和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 :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得知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免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20÷4=5)
(3)说说这题目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目为什么也右以用除法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东西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不能是作什么方法解答的?每道题目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目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2、练 习

第一课时:用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重点
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最好、最快。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说口诀,一个说相应除法算式,两人轮流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算?
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4、看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iaoxue/36652.html

相关阅读:数一数(一)
《几百几十的加、减综合练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
“重复”奥秘
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第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