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位置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数学教案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页)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这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
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而对“左、右”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接近生活的资料,每个例题,没道练习题几乎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尽量使学生更爱学,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描述。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不要求用(3,2)确定小红的位置。
3、要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感知。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如在讲台桌上放一本书,书上面放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认识“上下”。又如利用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4、课时划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1~6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1~7题。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上、下、前、后。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两样物体,如出示主题图的火车和轮船进行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搞清两个物体的关系后,再出示汽车进行三者比较,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船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了上下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说一说它们上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换一换某个物体的位置,在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上下位置的关系。还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图中车的旁边还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公共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资供教师选用。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例题主题图或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谁,王英在谁的后面等等。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还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座位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这一活动时,要使学生有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也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二)左、右。
1、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表达,体会其相对性。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帮助学生建立左、右标准,例2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1)建立左、右标准。
教材例1,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结合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充分感知左右,如左手、右手,左耳、右耳,领会左右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左手摸右耳”“右手举起”“左边的同学往右转,右边的同学往左转”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例如摆摆铅笔、橡皮、尺子、具盒、书本五样东西,说一说“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再按左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谁是第几个”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与旧知联系,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
(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材例2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应让学生充分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教学时可以先用设疑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让学生举起右手,自己也举起一只手(左手或右手),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会、感悟其中的奥秘,再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初步明白: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2的几个活动,首先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对方的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一个方向,由此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也可以伸出左手握一握,感知左的相对性。然后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活动时,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或右)和对面同学的左(或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左(或右)是否一致。以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判断该同学的左右。这些活动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结合课例说)。活动中让学生站在对面同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这样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里提议可另安排一课时)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结合课例说:上下楼梯)。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三)位置。
1、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这些知识对学生说,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或第几排)。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如,先说明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让同学们猜这个同学是谁。或者反过,先指明某个同学,让学生说说他(或她)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好的朋友坐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于生活,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可以每二个或四个学生一组,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座位,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和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从而发现:左右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确定动物图片位置的活动。活动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摆放图片(摆放的行数、列数可以自定),然后互相提问题,如指定一个动物,说出它所在的行、列,或根据行、列猜出是哪个动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含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可以分组做,参加活动的学生坐成一排,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他同学按口令活动。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每两个同学一组,同时按同一口令拍手,如,说:“上”,同时拍上,说:“左”,同时拍左。这个游戏的人数也可以变动,可以三人一组,一人发口令,两个拍手,谁拍错了,就去发口令。
第3题,通过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活动时,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摆放的理由。摆好后,同学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些东西的摆放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1、2、3、6题可以配合第二课时)
第4题,提供了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教学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电影院(或音乐厅、剧场等)的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它是按单、双号分开编排的,小号数在中间。通过观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让学生帮助小朋友找座位。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在方格上亲自移一移,体会路径的多样性。本题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并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可变性。
第6题,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这题既有意思,又使人感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幅图,让学生既按题目要求找寻衣物,又可以几人一组互相提要求找衣物。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此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4、5、7可以配合第四课时教学)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的第2题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所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听反话,即说“上”,拍“下”,说“左”,拍“右”。这个游戏比较难,在学生对三对方位还不熟悉的时候,先不要做。听反话游戏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可配合第二课时教学,也可配到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iaoxue/38217.html

相关阅读: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案及练习题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教案及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
比大小
201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导学案(人教版)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