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夯实基础的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高考化学试题贯彻"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让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得以发挥和表现他们的水平。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的关键。至于怎样夯实基础,我送大家五千万。

  一、千万要背诵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离不开记忆。有些物理公式忘了可以推导出来,但没记住化学符号只怕难以自行创出。所以,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平时着重记什么呢?元素周期表、化学用语、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都是我们记忆的对象;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变化规律是我们记忆的重点。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红棕色"、"紫色"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背诵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命中率高,这就是推断题的"题眼"。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元素周期表,做到人人过关。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书写更是要持之以恒常练不懈。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简易方法来记忆知识点,比如编口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一化二离三删简";编对联,氧化还原概念是"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编诗歌,背诵化合价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一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也就是说,要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进行组织,或绘图或制表,是以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当然,要真正独立做到这些,要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后成为大的网络。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也不容易遗忘。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认为杂乱无章,易学难记,但按照"知识主引线 →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依据"由点引线,由线连网,由网成体(立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可事半功倍。

  案例1:例如对六种非金属及四种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可作如下归纳:

  表1非金属知识主线

 

气态氢化物

单质

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

相应含氧酸盐

HCl

Cl2

Cl2O

HClO

NaClO、Ca(ClO) 2

H2S

S

SO2

H2SO4、H2SO3

Na2SO4、Na2SO3

NH3

N2

NO、NO2

HNO3

NaNO3、Cu(NO3) 2

PH3

P

P2O5

HPO3、H3PO4

Ca3(PO4)2、Ca(H2PO4) 2

CH4

C

CO、CO2

H2CO3

CaCO3、Ca(HCO3) 2

SiH4

Si

SiO2

H4SiO4、H2SiO3

Na2SiO3、CaSiO3
 


  表2 金属知识主线

 

单 质

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

相应盐

Na

Na2O、Na2O2

NaOH

NaHCO3、Na2CO3

Mg

MgO

Mg(OH) 2

MgCl2、Mg(OH) 2

Al

Al2O3

Al(OH)3

Al(SO4)3、NaAlO2

Fe

FeO、Fe2O3、Fe3O4

Fe(OH)3、Fe(OH)3

Fe2(SO4)3
 


  这两个知识主线的特点是:①表达简练,重要无机物几乎尽列其中;②提示所有元素的知识主线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迁移,预知未知元素族;③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这一过程,从知识的源头入手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提高背诵效率。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千万要练习

  化学习题是巩固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其实,学会解一道题仅是学习的低级层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升华到学习的高级层面,前届一个学生在毕业时说道:"高一高二时,在化学上没下什么功夫,没做多少题,成绩老上不去,进入高三后开始了我为化学而奋斗的历程。这一年里,我做了不知多少化学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成绩提高了。题做多了心里才会有底,有时候原本不理解的东西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解题也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所以我对解题情有独钟"。通过类似试题的解析,学生才能感悟到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分摊法、方程式叠加法的应用。

  练习题的选用以高考题和科研试测题为主。高考题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过的题目,这些题最能体现高考的命题精神,试题严谨,不偏不怪,有利于培养解题能力,有利于把握高考的方向。其次,挑选一些质量较高、有新意难度适中的模拟题。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归纳技巧,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能力的提升需要得当的训练,不训练就不会有由生疏到熟练的过度,就不会产生质的飞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及时进行总结,特别是做错了的题,一定要分析是知识点不过关,还是审题不清,能力不够,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争取每做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复习的质量,做到事半功倍。

  三、千万要设问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讨论最后又能够解决问题,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培养独立思考的素质。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例如设问的方法有①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②抓住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设问;③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设问;④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案例2:验证氨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可以采用以下程序展开复习教学:

  ①自问:如何证明氨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②实验探索:喷泉实验;

  ③得出结论:

  ④设问: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二氧化碳,氯气能否做喷泉实验?

  ⑤实验探索:学生讨论,并将结论升华成规律性认识;

  ⑥探索:如不用胶头滴管,能否产生喷泉?学生讨论;

  ⑦实验探索:如何用圆底烧瓶、带有导管的橡皮塞、胶皮管、酒精灯、少量浓氨水、大烧杯做喷泉实验(图1)。

  对重点实验内容要有所延伸和拓展。

  案例3:稀硝酸与Cu反应制备NO气体的创新实验(图2)。

  ①在装入药品前,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何处为止?

  图1喷泉实验③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可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图2稀硝酸与Cu反应装置

  ④如果要获得NO与NO2形成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应该继续进行怎样的操作?

  复习时以水代替酸反复做气密性检查和加酸练习。在复习中再现这些实验,教师边讲边实验,就会言之有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教学会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

  四、千万要审题

  案例4:2004年广州市一模23题(8分):有机物A、B、C都是仅含C、H、O三种元素的羧酸酯,它们的水解产物分子中全都含有苯环。A的水解混合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和C的水解混合液分别都能使FeCl3溶液呈紫色。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其同系列中最小的。

  (1)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其结构简式为-----;

  (2)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少14,则B的结构简式为:-------;

  (3)C的相对分子质量和A相等,则C的可能结构有:-----(填数字)种,写出其中的一种

  结构简式:------------------。

  该题满分为8分,平均得分仅为1.43分,难度系数为0.18,成为当年广州市一模化学试卷中最难的题。该题为何得分最低呢?在评卷时发现,此题得0分的考生特别多,关键是许多考生审题不清,没有注意"水解产物分子中全都含有苯环",写错了A的结构简式,一步错,全题覆没。

  因此,要在提高学生的审题的能力方面下功夫。学生在做练习题时,首先要认真准确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尤其要找出隐藏起来的已知条件,明白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是要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桥铺路,根据两者在知识体系中的逻辑关系选择求证方法和途径,最后解决问题。

 

 五、千万要评题

  老师给学生讲解高考的评分细则,例举学生答题时的常见错误,可使学生深刻感悟高考的要求,对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5:2005年广东第20题(14分)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表3高考第20试题和评分标准

 

小题
标准答案

(1)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 Na2SO4 + SO2↑+ H2O,制备SO2气体。

①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


带孔橡胶塞 锥形瓶 集气瓶 分液漏斗 导管 液体 固体


 

 

 

 

 

②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1) ①如图配置(4分)


(若固液未配置扣1分,导管没插对扣1-2分,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扣1分)

②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一定量后,关闭旋塞。(2分)

(2)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①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溴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硫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①溶液褪色(1分)

②溶液褪色(1分)

③有浅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 (2分)

(3)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可以不填满)。

①原因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因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原因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①NaSO3 变质(1分)

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先滴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入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NaSO3 固体变质(1分)

②不是浓硫酸(1分)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样,涂白纸不变黑,则证明该溶液不是浓硫酸(1分)
 


  表4 第20题评分细则和常见错误

 

评分细则
常见错误

(1)①正确答案分三部分:左边2分,中间1分,右边1分。下列情况不扣分:

l 右边用广口瓶、右边用高锰酸钾处理尾气

l 中间增加一个用浓硫酸吸水的装置等

②打开分液漏斗上口活塞1分,旋开分液漏斗活塞1分。
下列情况扣1分:

l 分液漏斗无溶液,下面不是固体是液体(左)

l 导管长短不符合要求

l 无橡胶塞(中)



(2) ①溶液褪色(1分)

②溶液褪色(1分)

③有浅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 (2分)
(2)①将“褪”写成“退”或“腿”扣1分。

②将“褪”写成“退”或“腿”扣1分。

③写成“白色沉淀”、“沉淀”、“黄色结晶”均扣1分。

(3)①Na2SO3有杂质、Na2SO3被氧化成Na2SO4、Na2SO3不纯等,给1分。

 

 

②浓硫酸变稀、浓硫酸浓度变小给1分。

下列情况不扣分:

l 检查浓硫酸:写成用纸变黑:碳粉生成气体;加入铜片,加热有气体;蔗糖变黑;棉花变黑

l 检查浓硫酸:用锌粒、铝片、铁钉是否有气体;将铁片接入电路中是否导电


下列情况扣1分:

l 写成“Na2SO3含有Fe、Na2CO3、CaCO3杂质”

l 加入BaCl2

l 不加入盐酸,直接滴加BaCl2,有白色沉淀

l 重新换上新的Na2SO3,如果速度加快了或量多了

 

下列情况扣1分:

l 加入铜片,有气体

l 硫酸加入水,是否有热产生

l 重新换新的浓硫酸,看反应速度是否加快

收回原有的浓硫酸,适度蒸发,重新使用,反应速度是否加快
 


  案例6:2004年广东第20题16分)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略)平均得分7.02分,得分率仅0.44,化学全卷得分率为0.69。结果20题是全卷中唯一一道得分率低于0.50的重灾题。

  近几年高考试卷上有机化学反映出来的书写问题归纳如下:

  (1)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混写;

  (2)有机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不对、不全,"="、"→"混用,漏写"↑""↓";

  (3)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中随意多H少H;

  (4)有机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书写不规范等等。

  总复习应该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经过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从而使知识掌握的更为扎实,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12021.html

相关阅读:数学高考复习你必须掌握八大“诀窍”
二轮复习中外语学科复习策略与重点
2014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解读及第三轮复习建议
四级冲刺阶段复习分项指导
政治:2014北京高考新课改复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