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很重要。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低年段:教师完全可以先尝试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重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一般让学生先把课文读读通、读读熟练,把生字读读准。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而在预习课文时,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
如《小动物过冬》一类的童话类文章,则向学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节,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
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认识了。(他自己预先去读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低年段适当做一些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也可提高学习的效率。(低年级课文生字往往较多,学生读书能力不强,有时单靠课上的时间来读是不够的。)
中年段:中年段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中年段“段”的教学重点以及向高年级语文学习过渡的需要,在低年段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能预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有选择地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尝试画出重点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等。
如:《恐龙》一课的预习,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去预习的:一、把课文读熟读正确,标好小节。二、画出生字词,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三、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尝试口头概括。四、摘抄文中描写恐龙的好词佳句(多少自愿)。五、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高年段:我认为预习的要求应在中年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把课文读熟,把生字词解决(学生已经有这个能力了),能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另外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布局谋篇上,写作顺序上作一些思考,一般课后的思考题会有这方面的渗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中要让学生关注这些思考题,读后想一想,口头做一做,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应尝试在书上空白处有针对性地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是针对某个词、某句话、某段文字,或全文的感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在新课标中对高年段的学生有相关要求。
如:《碧螺春》的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计:一:把课文读熟读正确,标好小节。二、画出生字词,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三、思考课后习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文中还有哪些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四、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心动,简要点评。五、收集有关碧螺春的资料。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注意事项1、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预习,我们在乎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是否可以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2、注意预习作业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好生学习困难生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比如说,有四项预习要求,那好生可要求全做,而困难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不要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断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预习中我们要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大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3、注意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但不需做细致批改,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培养预习习惯的作用第一: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
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
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第二: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一篇课文,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长长的篇幅使得通读一遍都要花上好几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第三: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例如教学《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过程。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就对是“三借”提出了疑问,认为按书上的描写,应该是四借,第一次没借到;第二次变作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肚中;逼着她把扇子拿出来;第四次变成牛魔王骗取了芭蕉扇;第四次是带领众神去硬夺了芭蕉扇。
另外还有同学对课题中的“借”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才是真正地光明正大的去借,而第二、三次是用计谋骗来的,第四次分明就是抢来的,怎么能用“借”呢?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哪来课堂上精彩的辩论?哪能明白作者用“借”的独具匠心?哪能引发学生争先阅读原著的热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1215708.html
相关阅读:小学预习课文的方法有哪些
一年级数学下册应该怎么预习
关于听课与预习_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要求
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bjb@jiyifa.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