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的方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对某种事物产生的积极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一次偶然的成功。因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呢?

  一、教学要求应切合实际

  没有要求就没有方向,但要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恰当合理的目标,最终让学生都获得成功。

  子路和冉有两人先后问孔子相同的问题,可是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学生很奇怪,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谦,故退之。”(《论语 先进》)意思是说,因为冉有平日胆小怕事,所以就鼓励他积极去做,而子路过于胆大莽撞,则要求他慎重一点,考虑好再去做。这里孔子就是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个性的两个学生提出了恰当的要求。

  由于学校性质类别的不同,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基础与个性心理特点等的不同,在培养目标及学习上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要求。

  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教学形式、手段上想办法,如多用直观教具、讲故事、听配乐诗、画导游图等。到了高中,再用这些就显得低级幼稚了。根据高中生知识面已经铺开,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更广泛,求知欲更强烈等特点,主要采用设置教学矛盾,增补新知识等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矛盾中享受到思考的快乐,在知识的海洋里开辟感知的新领域。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来确定要求。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要求。如写作方面,对于写作功底好、兴趣浓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在立意、布局、语言等方面逐步提升,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尽量激活其写作热情,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肯定。同样在阅读、听说方面,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由此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欢乐。

  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学生被看作是受体,只能由教师进行外压式的强制的灌输。因此,学生根本无法主动参与教学,无法主动从事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成功教育强调由观念的转变到方法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学生听”,整台戏由教师唱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课标提倡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学生必须直接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要学游泳就得“下水”。同样,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是“身临其境”,直接参与语言实践。所以,在课堂上应多为学生创设“下水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一讲到底,只解放了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了他们的嘴,捆住了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脚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其实,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40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多,练习少,消化理解的机会少,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浓。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教师写,也可请学生写,学生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会浓一些;作业、作文、试卷一般由教师批改,也可以让学生自改或交换批改,在某些方面更能加深印象,有所收获。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方式,学生朗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形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可使学生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

  许多语文教师有课前让学生讲演的好习惯,有的语文教师不但自己提供话题,还发动学生积极提供热门话题,让学生将讲演与话题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优秀讲稿进行张贴、展览和收集、装订,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比仅仅让学生上台讲一番话,锻炼一下胆量和说话能力要好得多。

  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理解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再仅仅是教学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的主体。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2、尊重学生的阅读直觉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语言的揣摩、涵泳,达到对课文内容真正的自然的理解,任何不讲理的先入为主,贴标签的牵强附会,都要将学生引入阅读误区,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云。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把自己的理解或参考书的说法直接强加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观感受,由此导致学生的生搬硬套,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思维迟钝,思想僵化,阅读兴趣低,阅读效果差。

  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学生就会因阅读的成功而喜爱课文的。假如学生的阅读感觉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他就又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3、师生互提问题,交流探讨

  “疑”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调动思考,“思考”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因此,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质疑本”,预习时不仅做生字词句的圈点勾画笔记,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有关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带着疑问听课。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提供给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质疑本”上写“听课后记”,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师生互提问题,共同交流的方式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积极性高。好的提问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提问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三、评价方式以表扬、鼓励为主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从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并且由于总是失败,得到的多是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还能“成功”,这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老师的期望可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其实,即使是优生也同样需要不断获得成功,否则也会因为没有成就感,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和斥责中苦熬学习生活的。每一点肯定,每一句表扬,每一张奖状,都能让人欣慰,让人奋发,催人上进。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及自身的闪光点(如勤奋、刻苦、谦虚、好问、大胆、有志)及时进行表扬,对每个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肯定、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四、创设多种“成就”机会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就机会,可以开展广泛深入的课外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在班内或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和“语文才艺表演”。如古诗词背诵、演讲、朗诵、辩论、自荐、成语接龙、讲故事、即席发言、猜字谜、口头作文等,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可成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书法、美术、音乐、文体、课外阅读、集邮、写作、科技等),组织广泛的社会活动(劳动、参观、访问、调查、实习、文艺演出、社会活动等),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同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实现成就感的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其他活动的成功,使之与学习发生联系,把这种活动的“成就感”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学生的成就感的培养是一件“细水长流”的工作,靠长期的潜移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搭建舞台,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动力,增加他们的更大的信心,能让他们以坚实的脚步迈上更高的台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1230200.html

相关阅读:19条法则助你一路高升
“螺旋上升”学习法
作文得高分的技巧
开学准备五部曲
如何提高口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