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内容想象力从哪里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帮助。
想象力从哪里来
一、前言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同样,没有幻想我们就没有多彩的人生。只是由于我们的思维可以不受任何传统定势的束缚,我们的欲望、成就感都可以通过幻想来弥补。可以说想象是一个神奇的魔棒,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活的累的人,往往是缺乏想象力的人。
进入中学,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毫无诗意。大量的数理演绎制约了我们的想象的空间,机械的标准化考试使我们想象细胞开始退化,我们已似乎不再拥有童年时期那样发达的想象力和随意的创造天才。只要看看每期《南园风》里的那几首诗歌,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想象力并未能与我们的大脑同步发展。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想象力吧。
然而,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能力,近几年已受到普遍的关注,这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渴望》等应试作文题中不难看出。可以说,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具有发达的想象力。
二、想象的形式
想象力就是借助知觉材料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固然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如女孩子的想象力一般要比男孩子发达一些,但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想象的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类:
1、角色转换。这种想象形式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展开情节,描摹心理。许多以“我”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中,在描写“你”“他”这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最典型的是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采用的就是由此而彼的联想。本是为了写自己对妻儿的思念,却从妻子怎么思念自己着笔,只写妻子“独看” ?州之月而 “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已包含其中。
2、时空变幻。这是一种很虚幻的想象,它是对虚无缥缈的亘古未来、宏观微观进行虚拟,一般来说作者会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寄寓其中。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从眼前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联想到最初的人类,表露出江月永恒,人生苦短的感伤。
再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是一种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想象,作者淡化了历史故事本身,而着力描写主人公周瑜的年少有为、风流倜傥。把硝烟弥漫的赤壁大战写的如此轻松,以衬托周瑜的足智多谋,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至于对未来时空的想象,充斥市场的美国科幻片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就不多说了。
3、发散联想。这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发掘,透过“形”的层面去捕捉事物的“神”。许多古诗、古画中的意境都是借助这一联想方式来实现的。
如唐代考画状元时曾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要求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画一幅画。大多数考生都是在“野渡”和“舟”上边做文章,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这句诗中最难把握的是“无人”,有个考生在船头上画了一个小晒筐,里面装了一些稻谷,有两只麻雀正在筐里啄食。这一想象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神”,结果自然就不难想知了。
再如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就是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的,可谓构思奇妙。
发散联想是一种最富创意的想象,它要求不受表层东西的约束,去触摸事物背后的神韵。写作中作品的立意往往直接与这一想象有关。
三、想象力培养
(一)根据画面进行想象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看到一些风景画面就展开联想的习惯。
1、《中学生阅读》2000.4封面:一幅仙人掌开花的图片。
画面内容:布满小刺的直直的茎,一朵黄色的小花。
内涵思考:既娇艳又冷峻,开得灿烂,也开得寂寞。支撑它的是布满小刺的茎,没有一片绿叶装点,也没有枝桠陪衬,就那么寂寞地开着。
想象延伸(文章立意):
A、 丑母与俊儿。
B、 平凡的老师与伟大的学生
C、 险恶环境(仙人掌生命力极强,D、 耐干旱、高温)与乐观情怀
E、 寂寞与成功(不F、 靠装饰,G、 只凭实力,H、 以内涵征服I、 世人)。
高考回顾: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a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b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内涵提炼:
一个小姑娘说:“我不喜欢这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另一小姑娘说:“我很喜欢这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思考:阳光下也有罪恶。这要看你的眼里看到的是阳光还是罪恶。高尔基说:“在阳光最灿烂的时候,一切丑恶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显得格外刺眼。”
联想:改革中的利与弊(美:经济腾飞,生活水准提高。丑:吸毒,色情,凶杀,冷酷);成功与挫折;游泳与喝水……
2、《小巷幽幽》
画面介绍:青石板小路;班驳的粉墙;低垂的茅檐;随风摇曳的荒草。
作者理解:童年的梦。
意境拓展:落寞与苍凉。当年许或是游人如织、春风十里。
古朴与纯真。大都市人心的失落。随着四合院的老去,都市中人不得不把自己禁锢在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中,原来的温情也不复存在,所有的只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感。
3、《梅花》
画面介绍:路旁,怪石嶙峋中,一棵梅花树。
作者立意:开阔的心胸,用一颗平常心去笑迎生活。
意境拓展:寂寞中奔驰的猛士;纯真古朴的精神境界(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面给大家选的三幅画面,都是一些最能激起和平年代的人们思考的东西。因为这些略带沧桑感的东西很值得回味,也很令人留恋。多进行些这方面的思考,作文就有深度。
(二)根据音乐进行想象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给人的想象空间最为广阔,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地飞翔。又由于音乐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个“高山流水”的故事,说的是知音难觅。实际上,伯牙大可不必如此,假如他弹奏的音乐只有“高山”“流水”这样一种解释,那只能表明这曲音乐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太狭窄了,根本算不上好音乐。
中国的许多古典名曲,或意境雄浑,如黄河怒涌,气势磅礴,如《十面埋伏》;或意境沉郁,如伊人渐远,哀婉动人,如《春江花月夜》;或抒发对光明之渴盼,如《二泉映月》;或表现对爱情之忠诚,如《梁祝》;……多听听这类音乐,多对音乐的意境进行揣摩想象,你的想象力肯定会有一个飞跃。
我们许多同学都有一个“随身听”,遗憾的是里边飘出的多是“XX星”之类的歌声。这些歌声是锻炼想象力之大忌,因为它们太直白,一听就懂了,一懂就完了,没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
(三)从 “神” 的方面去想象。
粉笔。
平庸:指挥棒;魔棒 (着眼于形)
稍好:蚕茧;老师 (着眼于相关联的意象)
最佳:台阶;火炬;希望(着眼于神)
品味一种东西,如果能从“神”方面去进行想象,就自然可写出一些带哲理味道的文章来。
(四)从正反两方面去进行想象。
圆规。
正: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前进。
反:无论怎么努力,结果等于O.
月亮。
正:默默地用自己的清辉驱散黑暗。
反:借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蚕。
正:牺牲自己,把温暖送给人间。
反:作茧自缚。
…………
(五)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学写作时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就是他们不善于为自己的文章创设意境。
先看现代诗人朱湘写的一首诗。
美开了一家当铺,专收买人心;到期人拿票去赎,它已经关门。
抽象:美。(美收买人心,但与金钱无关,实为征服。)
具象:当铺。(人赎不出,表示与金钱无涉,突出其圣洁。)
作者把抽象的“美”想象成具象的“当铺”,接着根据当铺的特点去进行演绎,突出美对人的无条件的征服。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受到这样的启发,当我们在写作中遇到阻力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不是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实际上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怎么个走法。有情调的人总会在路边布置一些花草什么的,并一路拌着清风白云、莺歌燕舞;性急的人往往只看到目标而忽视了身边的一切,因而行程异常枯燥和艰难。
(六)学会沉思
你是否有看到某种奇特的现象就“胡思乱想”一番的习惯?你是否经常一个人沉思?
在宁静温馨的夜晚,瞩目星光闪烁的太空,你发现了什么?
在细雨迷蒙的黄昏,面对踽踽独行的过客,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力是从不断的沉思中训练出来的,古人认为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写文章之前,要养“心”、养“气”,说的都是沉思的重要性。
五、联想例说
1、趣味联想
(1)、一美国青年在落魄时曾写下这样一个自传:
—— ! .
(一路横冲直闯,只落得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后来有人在其自传后又加了三个符号:
、 …… ?
(青年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漫,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2)、字谜
点水蜻蜓款款飞。(字: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词:影响)
以上两例都要充分想象,方能悟出谜底。尤其是第一例,实在是太漂亮了。
2、相关联想
我们都喜欢游山玩水,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是锻炼你的想象力的绝好素材。如桂林的山水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你的想象力越发达就越能感觉到它的美丽。如果你一味去要求它酷似什么,那就只能是大煞风景了。
下边的几则例子,都是着眼于“神”的把握。按这种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就“大气”,有深度。
(1)云冈石佛的微笑
解读:有人说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西方的蒙娜丽莎是一位带着男性微笑的女人,所以神秘;东方的蒙娜丽莎是一位略带女性微笑的男人(佛其实是融汇了阴阳的超人),从他的身上不仅可以使人感受到拓拔皇帝的蒙古人风采,也可以看到君临北中国的异族统治者的气魄。你不妨把这些佛看成是北魏皇帝的神秘而又自信的微笑。
然而正是这种自信使他们完全融入了北方汉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们就像小孩模仿大人一样,全盘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毫不犹豫地把“生命活力”和幼稚一起抛弃了。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强有力的持久的统治,就越容易被消融得彻底。
(2)长城
一张绷架在中国大地上的万里长弓。它有时弹出去,有时弯进来,内外两面竟然都具有神奇的张力和引力。
这一比喻,着眼于长城的历史内涵。
(3)乐山大佛
角度一:眼睛。
剜去了一双眼睛,照亮了一个世界;倒下了一个血肉之躯,矗起了一座信念的丰碑。
角度二:下临绝壁,拒绝香火朝拜。
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六、思考练习
1、 地球毁灭前的二十四小时
2、 沙溪老街
3、 我的梦想
4、 故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164266.html
相关阅读:如何提高口语水平?
19条法则助你一路高升
“螺旋上升”学习法
开学准备五部曲
作文得高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