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不少人由于受教材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详尽阐述每一历史知识点),加之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只求表面,不求深入体会领悟,以至出现许多知识盲点。下面择举部分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以启迪参考。
1.教材第11页“戴手梏的陶俑”及材料第13页关于“炮烙之刑”,反映商朝奴隶主的残酷,但这里不能理解为是对奴隶的酷刑,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所以“陶俑”及“炮烙之刑”应反映的是奴隶主对犯罪的平民或官吏的刑罚。
2.教材第14页关于“西周主要诸侯国”,有两点易使学生迷惑,一是认为周朝先后分封的诸侯国只有鲁、齐、燕、卫、宋、晋;二是把南方的“楚”也列入周分封的主要侯国之一,其理解是课本上的插图将楚同中原晋、齐等国并列,用⊙标明。其实不然:一、周先后分封的诸侯国达70余个,教材只介绍了周分封的几个重要诸侯国;二、“楚”并非西周所封侯国,和中原诸侯国相比,在多数时间内,楚以较独立的姿态处理同周的关系,即以荆蛮之族与周对立交恶,以诸侯霸主之势轻周傲视天下。
3.教材第14页“井田制”内容中有关交纳一定的“贡赋”问题,此处“贡赋”是指诸侯臣下向周王朝贡的财物,不能理解为“贡税”。“贡赋”反映的是奴隶制生产关系,而“贡税”反映的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4.教材第38页关于“郡县制”。秦王嬴政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这易使人误以为“郡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所创地方行政机构。其实并非如此,如教材第24页介绍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此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即已经出现,秦统一全国后,只是在全国推行该制度而已。
5.教材第39页关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一般易将教材补充为:此图示实则有误,因为郡守县令虽然与中央政府有直接关系,但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与皇帝也有直接关系,上图中难以体现这种直接关系,准确的示意图应是: (图略)
6.教材第51页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有人根据高中现行课本的叙述顺序,误认为“罢百尊儒”是因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以后,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所以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这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汉武帝统治初期,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并逐步实施。汉武帝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大一统思想作为舆论武器,使他的“削藩”具有理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中、后期通过“推恩令”“酎金夺位”,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用思想上的统一推进政治上的统一。
7.教材第72页介绍“秦始皇兵马俑”这一世界艺术宝库时,学习者很容易忽略“出土”二字,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若如此,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这些艺术宝库其规模作何理解?所以应注意: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8.教材第150页关于“北宋纸币”图及教材第152页关于“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两处知识点,许多人常把两者联系结合起来,误把课本纸币图当作纸币“交子”。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课本上的插图是北宋纸币的“留真”,它属于北宋纸币的一种(北宋纸币有交子、钱引、小钞三种),但不是交子。因为交子自始至终主要流通于四川地区,从课本“北宋纸币”插图上的文字看,有“除四川外……流转行使”字样,非常清晰,这就可以排除它是交子的可能。据《货币史话》及马执斌先生的《漫谈北宋纸币》等有关文献史著来看,课本上的纸币实则就是北宋崇宁年间的纸币小钞。
9.教材第158页,介绍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撒关一线划定了疆界。此疆界不能单纯理解为它只是宋金之间的政治、军事分界线。这里还应注意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即湿润带半湿润带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以及降水量400-800mm分界线。
10.教材第22014页关于清政府设置理藩院,教材对理藩院职能的介绍其叙述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就此一句。据此不少人认为理潘院的惟一职能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其实,理藩院还有另一职能,那就是它和礼部一道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它的这一职能才告终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188272.html
相关阅读:2014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解读及第三轮复习建议
政治:2014北京高考新课改复习方案
二轮复习中外语学科复习策略与重点
四级冲刺阶段复习分项指导
数学高考复习你必须掌握八大“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