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复习,第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构建知识体系,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是强化综合训练,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从实践上看,这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政治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知识范围、考查功能、命题思路、题型结构、评分操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坚持政治学科主体知识与政治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政治,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生成的能力,进行有效的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坚持把夯实基础知识作为整个高考复习的第一要务
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统计中发现,越是基础的题目,反而失分越严重。例如,2014年的江苏卷第11、13、16、24、27题,2014年广东卷第8、14、22、36题,2014年海南卷第1、5、12题,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所有老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但学生就是答得不理想。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始终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第一要务(不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整合能力上下工夫。在复习中,抓基础知识的落实,主要做以下三项工作: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只能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没有成线,处于零乱状态,难免会产生疏漏。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的内容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坚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近几年新课改地区政治高考题形式不断创新,通过信息题、表格题、情景题、诗词题、多元解释题、综合探究题等多方位考察学生的理解、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以思为旨”的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在专题复习时,我们应注重启发思维,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并且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提高政治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对考生的要求在高考中尤为明显。例如:当我们复习唯物辩证法的时候要知道(见下图):
对于这样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唯物辩证法这部分的整个知识结构,而且也明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矛盾作用的结果,由于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主要和次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既然事物变化发展了,我们要知道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在整个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克服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因素,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从而为新事物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所以辩证的否定观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就会加深对本部分的理解,这样他对于整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学生在复习中能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形成这样的框架时,我想他在这一块的复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把握好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创新专题结构
2014年的江苏、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的高考政治试卷就能非常明显的体现了新课改“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重在考查学生对当今社会史实的理解,对已学的知识点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答案生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例如2014年江苏卷37题,本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影响着手,考查对身边的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从命题的角度看:它符合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但是能力却不低,要求学生从感受奥运的氛围中去领悟这种氛围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的影响。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我们举办奥运会的目的之所在。
从对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要求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与平时老师所要求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有些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强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以此来巩固对知识点的应用,我们称为“观点—材料”。而高考则刚好与其相反,是先给你一则材料,让后叫你用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我们叫做“材料—观点”。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先后顺序的差别,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不一样,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对每个知识点怎么用认识也要到位,否则学生就会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多注意,用已学的知识对身边的小到同学之间的琐碎小事,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都要仔细留意、去观察、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坚持把握好时政与课本之间的联系,提升自己分析综合的能力。
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是政治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每年的中,单纯考查时政的可以占到10%左右,而隐性考查学生对时政了解、把握的却占得相当高。请看下表:
从对2014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时政热点材料的考查要求是多么的高,可以说没有时政材料就没有高考政治的活力。
在2014年的高考备考中,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多收集时政热点材料,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这样来逐步提高自己分析、综合能力。
五、坚持把能力训练作为“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培养能力是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有资料显示,学生高考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审题不仔细;②书写不规范;③思维不灵活;④表达不清楚;⑤基础不扎实;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术语。这六大带有共性的失分因素,从能力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落脚在具体题型上,主要是主观性试题。很多同学对主观题有一种恐惧感,常常得意不得分。为此,在复习中,要努力强化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同时必须要明确,这两个能力都是建立在对知识有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
总之,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呈现在你脑子里的政治知识应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乱麻团,而是有骨有肉、交错有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第三轮的强化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211027.html
相关阅读:政治:2014北京高考新课改复习方案
二轮复习中外语学科复习策略与重点
数学高考复习你必须掌握八大“诀窍”
四级冲刺阶段复习分项指导
2014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解读及第三轮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