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学英文的过程都有一种“磨难”之感。也许有极少数的人自幼即得天独厚,没有感受到背生字、记文法、苦练发音等等是一桩苦事,相信那绝对是少数。
我没有研究过别的国家的年轻人在学外国语文时会不会跟我们学英文一样苦,但是我认识几位必须修拉丁文的英国同学,其苦况和我在大学读《楚辞》和《尚书》时的感受非常之相像——文字既看不懂;内容也很陌生。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凡学一种外国语文,首先必须看清它的应用层面有二:
(一)它是一种工具。一种认知其他“实质内容”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也可以说,它是本国语文以外的另一种专供传播用的“符号”。
(二)它是一种“内容实体”。例如读英文版的“低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文字与语言所占的角色是很次要的。
偶然也有第三种层面出现,例如两位外交官在密商一件条约;或两位剧作家在讨论一个剧本(当然是国籍不同,而一方或双方都必须使用其母语以外的语文时),这时候,被使用的那种外国文字就必须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都能发生作用才行。这是第一与第二两种层面的重叠使用,是“外文”的最高境界。
可恼的是:当我们做学生,开始学英文时,从来不曾有老师给过我们这么清楚的导向。绝大多数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从初一到大一业已苦读了七年英文,可是既不能流利的讲,更谈不上写,能读的也不多。如果有少数几个能够把他所“熟悉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的,那就很了不起了。我之所以特别提出“熟悉的内容”,因为他实在没有能力翻译他所不熟悉的谌荨?/p>
这种现象多年以来已引起广泛的讨论-众信我们的英文教学方法可能有了问题。照说,教学的目的应该不难厘定-至少从初中到高中这六年,学英文应该“首重”其“工具价值”-易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习怎样去使用“英文”这个工具。至于这个工具在学习的当时能够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实体”,那是次要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单纯。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会“同时”显露一种“意义”。如果教材中容蓄的内容过于浅薄或十分深奥,都会挫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英文不能像声乐,老师可以强迫学生天天练唱一些毫无意义的音阶,用来磨练发声。因此,不论读英文会话或文选,其“内容”(也就是教材)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不仅没有乐趣学,就是年年考一百分的学生,到头来他还是不能“使用”英文。这正如同今天的初高中国文课本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的文言文,学生在考国文时都背得滚瓜烂熟,而所有背诵的文章无不辞章雅丽,内容精邃,或大气磅礴。可是,通常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作文程度欠佳,有些连一封信都写不通。这便是中国国文的教材和教学上有了问题。其实,英文也是一样。
除了“教材”(也就是“内容实体”)的问题外,教学法也是可以研究的重点之一。比方说:英文老师若是用中文上课、讲解,在五十分钟一节课中有四十分钟说中文,十分钟说英文。这时候,英文就“被”变成了“内容实体”,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所要表达的事物。如果老师从头到尾五十分钟都用英文来讲,这时候的英文才会成为一种表达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教会中学,由外籍教士担任初一英文的学生往往英文程度好过一般中学的基本原因。
学英文的功用有四:读、讲、译、写。我把“读”放在第一位,大致上是根据国内一般情形而定的。对大多数学过英文的人来说,能够读-熟读英文书报杂志、相关资料的人,受益最大。因为英语世界中的出版品不仅种类繁多,水准高的也很多。一个人要想追求较多、较深,甚至较快的知识资讯,不从先进国家的出版品中去发掘是不行的。其次是“讲”,这只有对某些特别需要以语言为沟通工具的人,才显得重要,其情况和“译”与“写”差不多。拿我个人来说,大半生学英文,说、写、讲俱不够格,也受益不多;唯独在“读”这方面,确实获益匪浅,它扩大了我的知识采撷领域;也让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得到第一流人物的智慧与笔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214415.html
相关阅读:新法律法规的心得体会
文体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新纲要学习心得
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
嘴快才能说得流利--练习口语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