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4语文高考备考复习方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薛川东——北京阳光培训学校特聘语文高考辅导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任东城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对文学教育及高考命题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全国语文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聘为“语文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班导师;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工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编者;撰写过近百万字文学评论类文章及论文,主编《阅读》(高中三卷本)、《实用阅读?诗歌卷》等教学丛书。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今天我们请到了北京阳光培训学校特聘语文高考辅导专家薛川东老师,薛川东老师对语文高考命题和复习备考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下面我们就请薛老师给我们讲一讲2014年语文高考备考的一些复习准备的攻略。

  2014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

  薛川东:各位网友,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先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高考的性质和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复习引考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命题组。高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不管哪个学科它在题目命置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然必要的知识要考。每个题目它从立意到题目的情景就是材料的选取和摄入方式,都暗含着向优等生倾斜的思路,所以大家觉得高考题目难一些,对语文来说,高考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所考察的题目,所需要的解答能力,是你12年接受语文教育形成的稳定的能力。

  近几年语文中纯记忆性的题目比如“默书文学文化常识”这种你带着答案,一看题目有,就可以做出来的,这种题目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高考实际是对有才能,有能力的学生一种选拔。我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也开始渗透有开放性的题目。古典诗词的鉴赏,更谈不到我背多少首就可以做得到,至于作文这是广阔的自我创作的空间,一个为优等生展示才能的大平台。在语文备考中,我们要明确这个特点。

  命题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希望大家来宣传。就是不管哪一年是2003年、2014、2014年,下半年2014年,只要应届考生在学校学习的教材和指导这个教材实施的教学大纲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年的考试的题目应该是有连续性、稳定性,教育部在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中,一直强调就是稳中求变,所谓稳就是这些年大家接受的教育背景一样,比如数学换了新教材,当然在命题中就得体现。2014年语文就全国大多数考生使用的教材和2014年没有变化,教学大纲也没有变化,新课标没有在高中全面推广实施,也就是2014、2014年、03年这些已经面市的考试题目,对迎接2014年参加高考的这些同学来讲,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原则要把握住。但是稳中求变,稳是表示我们考试方向非常明确,教育部会发布考试说明。求变是在题型上每年都要有一些创新,比如在作文考试,多年来都是比较单一的,后来有了突破,在体裁上不受限制,但是2014年在北京的考试中又明确指出写出一篇议论文,这都是允许的。解放前考语文,经常给你上联对下联,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没有考过,但是三年前这种题目出现了,大家看难度适中,也受到欢迎。稳中求变这个变不会超出我们高中学生在学历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这个范围,不会刁难大家。但是变的题目还是应当向优等生倾斜,因为高考是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有信心了。因为不管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在12年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在社会语文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也形成了。我们常说接受素质教育,有人问我素质是什么,我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单说的是解剖学的概念,从遗传来看,他是讲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和优秀的学习品质,能够长时期地稳定地发挥,这就是你素质好。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解放大家思想,高考命题人员他非常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大家如果把近几年的高考题一道题一道题的剖析一下会发现,似曾相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相识。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有它独立性,它的社会性,但是从教学这方面来看,高考是我们高中教育学习的一个终端,一个必要的检查。所以你学的好就应该考得好,一定要把一句谬论给批驳掉,就是说说语文高考学得好的人不一定成绩好,我说学的好的人应当都是属于最后成绩优秀者,这个范畴里的,个别有失误,不能变成对整体的否定。

  记住三句话,一学得好和考的好是正相关的关系。第二,2014年的高考命题它依然会按照稳中求变的原则,在03、2014、2014年的基础上有一点创新,有一点发展,三是整体难度不会有大的波动。

  高考试卷上各个部分怎样复习和把握

  主持人:刚才薛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2014年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从宏观上给考生一个指导思想,很多考生还是很关心具体在高考试卷几块内容上,应该怎么去把握,怎么去复习,请老师具体介绍一下。

  【基础知识】——该记的一定要记牢

  薛川东:目前大家可以看到有15份试题,就是近两年有些省市自治区有独立命题权,但是整体结构上除上海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在分三块说:第一块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考察,这块题目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你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你做是不行的。比如字音字形,说这里有没有靠理解,有一点,主要是你把它记下来。

  参加过高考的同学多少届,从我最早辅导的同学到现在依然和我们一起进行研究的新同学,我算了有三代人了。他们统一的感觉就是落实就是生命,该记的你要记牢的,死记硬背好像这个词很难听,但是需要强记的东西,记得死,记得调牢,到时候调得出来这才行,像字音、字形,像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文言功能的理解这些都有背在里面,尽管表面上我默书的题就几分,但是实际来讲在语文备考过程中,该记的,该背的如果不落实,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这是谁的责任?我觉得到了高三来讲,就完全是同学自己的责任,老师只附带提醒。不是说老师讲的遍数越多,你就记忆的越扎实。

  任何学有所成的人第一记忆已经就是强大的记忆力。说遗忘率很高的人想当科学家,想当文学家,想当实业家都不可能。这种记忆力的训练表面看起来是为了解决语文知识这几道题,比如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等等,实际上你记忆这些东西是做新的推理判断的一种依据。比如现代文阅读,千把百字,在具体解题的时候,文章在你脑子里,随时题目和文章内容有碰撞,你的方向就比较明确。因此我想第一块表面应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题需要训练我们记忆功能,实际这是争取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的一个基础,非做不可。

  【阅读】——找到文本中相关的有效的信息

  薛川东:第二,语文试卷中阅读是个核心的东西,这里说的阅读是精读,阅读如果是笼统地来看,感知对于高三学生不难,一文章浏览一遍大概就能感知,但是有的问题细化到一个词怎么解,这已经过了十多年的例子,有一次高考题目,大家现在看复习资料还有是奥地利著名记者散文家茨威格写的一篇散文,他是1928年拜托尔斯泰的陵墓,回来写了一篇文,叫《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里面有一句话,他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如何如何,于是命题人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这个特殊的日子特殊是什么意思?那天我记得我还参加阅卷,一看考生还是像小学生解词一样,特殊就是不一样,特殊就是值得纪念,特殊就是难忘,其实这道题出的非常漂亮,因为这篇文章有个附标题,标题是是世界最美的坟墓,附标题是1928年在俄国的一次旅行,加了一个注解,注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日,诞生于1828年,考察同学在阅读中精读的能力,能不能把两个数字信息做一个碰撞,做一个整合,茨威格是1928年去,列夫托尔斯泰诞生是1828年,他说我去的这一天是特殊的日子。显然是特殊就在纪念托翁诞辰百周年的时候我去拜谒,特殊是这一年。正确者极少,通过这次考试,对语文学习是一个促进。

  高考有功劳,有人说高考整学生,实际高考推动大家的学习。现在阅读中根据命题找到文本中相关的有效的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最好能扩到有效的区间里,看多了没用,看少了重要信息遗漏,答案不全面,阅读考的是精读。在题目的设问上,很灵活,有时候填空就行,有时做个简答。有的时候可能对一个问题做一点辨析。但是不管怎么样,在阅读中回答的时候,形成答案是三种事,一个是把原文中的话找出来就是答案,大家回去可以看历年的考题,特别是2014年这15套题,几乎各省在考试中都有直接提取信息形成答案,这也不容易,多说了就不行,说少了又不全,这是一个。有的同学说要这样的题不过关就太冤了,就跟日本鬼子似的,八路军就在眼前,就看不出来,这就是能力。阅读中一定要根据设问找到直接可以回答设问中文本中的信息。

  第二是文本中有些信息需要你进行连缀、组合,可能这个信息点是出在三处,把有关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做一点舍取,再加上必要的词语连缀,形成一个答案,我们借助整合这个词说,对文章中有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形成答案。这是我从答案的情况来说。第三种就是答案,你文本看一年也没有,比如我刚才说的特殊的日子,人家上面没有写,小说创作的目的一般作者都不会写出来,因为小说创作就是作者言其事,读者会于心,如果这类题就是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的评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形成答案,答案就这三种情况,这你心里明确了,做答的时候就有方向了。

  另外语文考阅读,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不管考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或者考一篇很纪实的文章,社科类,自然科学的文章,考你的无非是三项,一项对重要信息确认的能力,这重要信息究竟含义是什么,进行确认。第二,考察你分析综合的能力,有些材料出现了,对这些材料要分析一下它想传达作者什么样的观念或者什么样的感情,可能文章中好几处都有牵扯到作者思想感情或者对社会看法的这样的语句文段,要综合起来,最后加以概括,有的同学总结得很好,他说命题人员如果抓住文章中一段特别形象、具体的文字要来设题,最后答案一定特少,形象、具体的东西最后设题,准保是你要回答抽象的,概括的做答案。同学回忆一下在语文课学习是不是这样,你学《祝福》特别形象描写了祥林嫂和鲁镇人的关系,最后一定概括作者写这段是什么目的,形象具体的材料你看着很多,最后形成的答案是抽象概括的。反过来也有,有一句话特别精炼,特别抽象,命题人说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让你分析一下,那这里答案就多了。有一个同学可能化学学的不错,这跟可逆反应差不多,对了,形象具体的材料要设题,答案往往是抽象概括的结论,抽象概括的语句设题,最后分析出来的答案应该是比较形象,比较具体。

  还有一类是文章中特含蓄的话,要清晰化,刚才讲了两种,第三种就是含蓄的语句要会清晰,它的含义很丰富,表面看起来说的似乎不清楚,我这里提一个问题。这是高中的同学回顾他初中学习,他说我到高三,初中学的一篇文章还有疑问,我说当时为什么没有问,说当时中考没有设计就没有问,就是鲁迅的孔乙己,用小伙计的口吻说一句话,说孔乙己的下场是怎么样,说大约的确死亡,说这是矛盾的,要修改病句有这个,说我大约的确知道什么事,这肯定是病句,但是放在文学作品中这是一句好句子,这怎么回答,就含蓄了。看完全篇就知道,孔乙己这样的人这个社会一定要吞噬的,他的死是必然的,因为最后孔乙己在酒店露面的时候已经打折了双腿,以手代足走的,谁也没有人管他。但是孔乙己这个小人物他什么时候死谁记得,我一说这个,二位同学说想起来,他想他说高中学一篇文章,上面不仅写马克思去世是哪年哪天几点几分都写了,那是伟大的人物,人民永远铭记。实际上那大约的确死亡是把孔乙己的特定身份和他的命运说的很准确。这一类含蓄的东西要会分析,你的语文不能说学到家,在高中中登了一个高峰,这个高考还怕什么。

  高考中语文阅读的材料一般来讲比我们课文中高难度的材料要容易一点,它还做了一些整合,做了一些删减,篇幅没有那么长,不要怕。刚才我以阅读为例子来讲,知道阅读命题的特点,答案形成的几种样式和对文本的处理手段,我想同学按照这个思路,现在老师天天讲新课都行。有一个学生高考完了说得好,说我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复习,语文每天都是新的,换篇文就是新的,我说什么有复习?他说好像数学有,数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给一个公式,能使好几百年,最笨的办法往公式一带就行,语文不行,材料一变就是一篇新的。他这个看法非常好,实际上你把复习当成一个新的汲取营养。

  语文学习无非是完成三个任务,一个就是优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思维更全面,让我们认识善恶美丑更准确,包括道德信仰,价值观。第二个任务学语文天天有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邓小平同志讲三个面向,三个面向一看那就有文化,所以语文学习每天都有文化积累,有的同学说说我数学课都没有学过华罗庚的东西,华罗庚是数学家,他的东西放在中学数学不行,但是在语文课我学了一篇统筹方法就知道华罗庚,知道华罗庚建设的运筹学、统筹学,那不是文化吗?第三就是学语文是每天优化自己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综合考察思想水平、文化储备、表达技能,

  高考命题也是考虑到这几个特点,话说第三块作文。作文是综合考察你的思想水平,考察你的文化储备,考察你的表达技能,作文不能砍就在这里,同样一个题目出来了,有人一说,就看出他的思维有深度。
那天看一篇文,这是好几年前考的,是北京的命题叫《规则》,有一段话说足球比赛讲规则,各个方面都有规则,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看有一个学生写的很好,他上面就说一提起规则,不少人就想到规则是限制,是制约,犯了规要受处罚,规则两个字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因素太多了,其实再仔细看看,规则透着活力,规则的改变,规则的更新,规则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这一开头一写,老师一看,他不再按着一个定向的考虑一个问题,他从20世纪60年代,到在乒乓球这项竞技体育运动规则的不断修改,他说了三个问题。对规则技术上的修改,推进了技术的发展,对规则技术的修改,普及了这项运动,第一个我忽略不说,第二我可以简单传达一下,这个同学大概是乒乓球爱好的考生,某年多少届我忘了,地点在印度加尔各答世兵赛,七个奖杯都被中国人抱回去了,他说我第一次知道囊括这个词,天大的好事。没过一个月传来一个消息,国际乒联修改规则,而且都是针对我们优秀运动员的长项进行规则的,心里不平静,但是仔细一想规则修改限制了我们,我们就得冲破自己,再有提高。如果永远对我们有利,永远囊括,囊括两次,世界各国不跟你玩了,世乒赛就没有了,就变成你中国的游戏,效果很好,欧洲人感到高兴,日本人也感到高兴,韩国人也感到高兴。第三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了,很多人通过电视来看,电视看你的规则在修改,人家要看清楚,乒乓球的颜色,台面的颜色这都是表面的,乒乓球以后发展太快,前三板解决问题,眼花缭乱,人看着不过眼,物理学家提建议,加大球的直径,让它重一点,旋转多一点,这项规则一改,对竞技运动带来的体育经济产业产生影响。你说他这个文写的好是不是他思想水平比较高,乒乓球不是文化,是我们国球能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到现在,文化储备,三个观点,语言表达非常准确,这是优秀文,这个文还用准备吗?刚才主持人给我提的问题,引起我的感想,我说的太杂乱,但是核心的问题平静地对待,你有应对语文的基础。

  现阶段高三学生应该如何准备

  主持人:广大考生特别关心,我们现在到高三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去做,自己应该怎么去准备?

  薛川东:两件事,第一件事分清责任,哪些是不需要老师辅导,我就能完成的,哪些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我逐步提高的,分清责任,哪些不需要老师再辅导了。

  比如现在高考题要考察对诗词、文章,都是中国古典的这些名句的默写,这个篇目都已经公布了。这个你就自己去落实,我介绍一个经验,两年前有一个学生,他说我坐在这里背我心里不平静,因为好多课都要背。那么我每天用20分钟把要背的东西公公正正地用我自己练硬笔书法的一支笔我来抄,裁好了纸,又练字又记忆,这个是属于你自己的。

  再有一个高考必须关注社会情况,语文老师不能天天给你介绍,北京有一个景山学校,几年前在高三中提出三看,不一定天天看,但是一周要关注一些,一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要知道中国和世界,因为语文它在命题中,它的时代信息特别强,除了有古典的东西,现代东西是主题的。二看看谈话类节目,叫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对语文复习有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就是他先把事实摆出来,最后主持人不管是方宏进还是敬一丹,最后说一句话来评价一下,有一个学生后来说,我都养成毛病,他快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说一句话,看跟他差多远,而且用事实说话练的是一种优良的文风。第三看他说可以看一点娱乐新闻,有时候他可以变成你作文中的非常鲜活的,生动的实例。但是你不能天天来看电视,后来这条经验我到外地推广了一下,有一个地区的校长很明智,他要求学校的电教组每周把重要的新闻和焦点访谈节目做剪辑,我校长讲话每周一次,现在我不讲了,请中央电视台来给你们讲。他那个学生都住校,一周看一个小时剪辑。这件事情分清责任是学生自己应该做,要自己关注,当然跟家长也要沟通,现在有些家长一看他看电视,就觉得是不是影响了复习,其实得分析。

  第二,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跟着老师走,有三件事必须跟着老师走,一个是高三离不开专项训练,比如科技文的阅读,选择题怎么把答案选出来了,这个训练老师会有,作文审题怎么尽快把提纲定出来,老师也会指导。只要老师指导的这些训练你必须动手,坐在那里听不行,有一个同学说的好,说语文课,我现在一想很长时间手跟笔没有接触过,只跟键盘鼠标接触,这不行,你得写,最后答案不是无纸化的考试,得拿笔写,凡是老师布置的训练,都要动笔,包括有些选择题你当成主观题去做。

  我那次去听课,看见一个老师指导的就很好,某地的一份高考题,他选了修改病句的一道题,北京这里选了修改病句一道题,两道题搁在这里,三分钟,现在我给大家八分钟,你不要选哪对哪错,你觉得哪错,在上面改,改成没有毛病的,课上学生动笔,最后改完了,学生讲我为什么这么改,我添这个词是由于没有这个词主语就被掩盖住了,我删掉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不删掉,这个句子就犯了重复的毛病。我调换这个词语是不调换就不符合逻辑。他都说出道理了,课上的训练,课下的训练老师布置的你一定要动笔。跟着老师走,这句话说的学生不爱听,好像我们老在老师后面,跟老师合作。

  第二负责任的老师都会把同学的训练结果加以审视,整理,讲评,讲评必须认真听,你这份练习的材料如果只见蓝笔,只见黑笔,不见红笔是不行的。高三的学生有两色笔,有一支红笔,老师讲评,你做对了,有些特定的错误,老师说出来的,特殊的东西你也要记上,警惕一下,做错了要修改。讲评要跟老师配合,而且要及时发问,进行交流。

  第三,要主动给老师提供问题,语文学习中共性的问题很少,个性的问题居多,你有什么问题跟老师提。有的同学很体谅老师,张嘴就是老师太忙,利用网络,我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的语文教师跟学生短信邮件的传递变成了经常性的,你先发过去,一定要提问,提问才能促进老师考虑,老师把你这个问题一讲,受益的不光是你,还有你的同学,所以责任要分清在复习过程中。

  高三能否快速提高语文

  主持人:您刚才也强调语文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考察,如果到了高三以后,考生想快速地提高语文,您觉得有这种可能吗?

  薛川东:快速这个词看怎么理解,别人有的可以短期看成果,比如说像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的辨析,如果训练一定的量在短期就这么几种情况,量够,另外训练以后都接受了讲评,又段段清,有落实,我看很快这类题目就能过关。
多年都做过这个试验。

  快速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度,敏锐性,比如作文的审题这是写作的第一关,审题当然需要知识,现代高考作文的审题不是太难,给你材料也好,给你出一个命题也好,文字本身的障碍不大,而且我们经过近20年,中等教育的不断的优化,我们现在教学成果比20年以前要大幅度提高,20年以前我们教过水平当时比较低的学生,我记得有一次我出作文题叫《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题目是文眼,现在看不好,高考这么多年没有拿文眼当题目,现在同学一看马上有知道,他是还是干一件事情越到最后恐怕越应该谨慎,难度越大。我记得当时一个学生审题没有过关,看题目这里有九十,与此相关的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那还写什么。

  你刚才讲的快速,审题的速度能不能提高,我觉得能。你看一定量,虽然有些题目表面材料不一样,但是有规律,有些材料有些是含有寓意的,最能形成作文中心或主题词那句话没有说出来,你得把它说出来,有些材料本身有作文的使用价值,这材料本身既能到作文里进行分析,这个作文就好写了。有些材料它可以促使你连接与它相关的材料,在你构思中就能很快地把文章,你要写的素材从你的大脑储存库中调出来,如果集中搞一点训练,抓住规律,比如像这个快速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有一点快速不了,比如语言表达的质量,简明连贯得体,说训练一个月就飞速提高,这恐怕很难。因为如果你语言拖沓,你语言不得体,你说话不连贯,这不是一天形成的,长期在语言训练中有缺失,形成一个弱点,毛病,改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另外优化语言,这是需要下苦工夫的,毛主席他是有大无畏的精神,很多困难不在话下,他诗词里有,但他著作里有一件事很难,原话这么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很容易学的,非下苦工夫不可。这个就得实事求是了,如果谁打一个广告说优化语言训练班,一个月就可以使你的语言达到作家的水平或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水平切勿相信,那办不到,因为语文考的时间跨度太长。

  说一句笑话,一个学生有一个发现,他说高考只有一份试卷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可以参与能得到分的,我说你甭说了,语文,我试过。物理别小于4年级,初三的学生到那里也一分得不到。语文小学四年级高考的卷子能得分,语文的基础分比较高,现在不复习得个七八十分明天考都可以,关键的是到了100分左右能不能往前再跨跨,所以有的学生提的口号高考应该成功应该过百争十,我能过100,150分的满分,再争取十分,我的成绩可以往前提高了。所以对快速我们应该持一分析的态度。

  考场上提高成绩的小技巧

  主持人:能不能再透露一下在考场上有没有一些提高分数的小技巧?

  薛川东:技巧有,技巧来源于技能,比如说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文言文的阅读现在题目设置在第一卷安排五个选择题,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你的阅读,是别人的阅读成果你来评定一下,比如这个字当什么讲,有四种讲法,你看哪个对。你要说技巧首先是心态,有一个学生说的好,说我就爱做选择题,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不是学生,我是老师。出题的人都是我的学生,他来汇报,当然这是玩笑话。其实像这类题目,他在答案中,如果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什么,有三项是正确的。对那不正确的,如果正好是你有含糊,那三项正确你有把握,那当时也认定他了。这种机率不是很高,不过也有。在文言文的第五道题它往往是下列的叙述或评议与原文不相符合的是哪想,就说有三项相符合,有同学说我做文言文的题,先看最后一道题,都用现代汉语写的,等于是给了文章做了注解,看了看,我再回头读就读的更清楚了。

  你刚才说技巧,比如说看文本,看题目结合起来,以不同的选择性的答案来触动你的理解,纠正你的误解,这也可以算一点小窍门了,但这个东西不是很牢靠。至于答案是不是会形成规律,说怎么这五道题一个C都没出现,肯定我错了,也许命题没有这个,不要这么想。至于技巧,我觉得更多的是扬长避短,比如说语文试卷绝不存在第一题容易,第二题稍微加点难度,到最后越来越难,不是这样的。如果遇到第一题感觉看起来很扎眼,放一放,首战必胜,我先做一道前面那几个知识小题,选择题,先做一道最拿手的,也未尝不可。

  至于有些技巧还是管用的,比如作文,最后时间不够了,在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到一个比较含蓄或者是别有意味的结尾使这个文章感觉到可能言又未尽,你的文章又没有结尾,就算没有完成作品,分很低。比如有的老师让同学写作文,多分几段,每个独立意思分一段,这也是一个技巧,因为对阅卷老师来讲,你就一段看着一大片,三行变一段,下面又缩进两个字,对视觉有一个提高,老师会关注。老师说最重要的话放在第一段说出来,这是一般的议论文,给人家观点上的烙印,这是一个技巧。但是要因人而宜,在技巧方面我们不必考虑太多,因为有时候不管用。有的同学说文言文考试下列语句的意思正确不正确的是哪一项,反正念的不顺嘴的往往没毛病,是直译的结果,这个也不太牢靠。

  高三老师如何安排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

  主持人:除了一些学生还有老师也关注这个备考,他们在高三的课堂上把课堂变得有趣味,让复习课变得忠言顺耳。

  薛川东:有这样的老师特别好,因为同学在复习阶段压力很大,不管精力体力付出都很大,语文课应当能够给学生一个放松的空间,是不是在语文复习中老师应该精选两个题目,不要一节课训练量过大,一个题目如果训练好了,他的规律性比较强,启发性比较强,这对同学的帮助是很大的。

  另外语文复习课让各类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课堂活跃,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我举个例子,这是在我讲课中,有一次我讲内蒙访古,这个文写的很漂亮,节选了一部分做课文。当时我提问一个学生他可能紧张,上来第一句话就把课文题目说错了,内蒙访古,他说访内蒙古,同学说演砸了,起哄,我说咱们别乱,访内蒙古和内蒙古访古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要说相同这四个字一样,但是放的位置不一样,我说大家讨论讨论,位置不一样,结果一样不一样。讨论很激烈最后有一个同学说,内蒙访古、访内蒙古四个字都一样,我说这叫信息符号相同,他说内蒙访古有三个信息,一访问者去的地点内蒙可以代替内蒙古,这是公认说的通的。第二它的行为是访,第三访的对象行为支配对象是古,访古不是访问,我说在内蒙古考察看古代历史文化遗迹,访内蒙古是一个信息,一个访行为和地点,干什么,活动内容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把内蒙访古变成访内蒙古,就不大合适了。课堂很活跃,实际上我们说的是关于有效信息表达丰富的含义,这个训练,同时做了一个比较辨析。

  课上老师训练抓关节,让同学多活动以肯定同学的成绩为主。课堂一定要气氛比较和谐愉悦。语文课少不了读书声,原文一定要大声诵读。一首诗出来,高考出来无非是做两道题,诗都不读,就去做题,我觉得对不起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写诗让后人万口传世,我们现在只是答题,语文课不要搞的负担太重,不要这节课解决很多问题,采取段段清,一节课一个小主题,不要说从现在开始,就从春节过后开始,还能上好多节课。正像有一位老师说的,我的志愿是一节课给学生提高一分,那春节过后我的学生了不起,他是一种展望,但是给我们一种信息。这点高明老师很多,可以在网上征询他们的意见。

  主持人: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不能一一回答了,但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出2014高考复习备考访谈,也请大家继续关注。最后请薛老师给我们今天的访谈做一个点晴。

  薛川东:重视高考,研究高考,是社会的需求,是同学的需求,这和我们批评的应试教育的本质不一样,因为高考可以用相当大的力度来检查你的学科素养,所以我也希望我们搜狐教育频道能够在指导高三同学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断地端正方向,摸索经验,把我们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展示出来,大家共享。大家的成绩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就在提高。这于国家,于民族,于个人都是大好事。谢谢各位网友和主持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214714.html

相关阅读:四级冲刺阶段复习分项指导
二轮复习中外语学科复习策略与重点
数学高考复习你必须掌握八大“诀窍”
政治:2014北京高考新课改复习方案
2014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解读及第三轮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