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时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去理解。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教材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每一节内容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都有一定的线索,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刺激感官、深刻记忆、引发思考的必要手段。你在实验学习中学会观察与思考了吗?观察什么?有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若不能,有追问到底的兴趣吗?要亲自动手去操作,体现“做中学”。
(2)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态度、意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重视实验过程,把它在科学教育中的思想作用充分挖掘出来,将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能真正体现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如在新教材第四章氯气一节中铜和氯气的反应装置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实验过程中有氯气的残留和逸出,将污染环境;二是所用氯气需课前制取,不仅不方便,还会影响实验效果;三是铜丝用量不当或操作不慎会引起反应容器破裂。根据以上不足,学生参与开展实验的改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上听讲、读书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地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课上要听教师对物质性质和物质结构间关系的解释,要听物质性质的前后联系,要听预习时不得其解的弱点、难点,边听边记,力争耳手合拍。
看书要细致,不能走马观花。在读书过程中要归纳总结,化繁为简。要回忆老师讲课的细节,参照笔记,学会深化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要知道,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悟”更是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条件。
在碱金属一章中,关于进行焰色反应的操作较长的一段文字叙述,能否用几个字就把焰色反应关键操作给概括出来?(烧→蘸→烧→看→蘸)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你是否注意到教材引出新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
得氧→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偏移)→氧化反应→还原剂
失氧→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偏移)→还原反应→氧化剂,这也是本节的线索,只有注意用心体会,才能深化知识,才能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抓住规律,联想归纳,强化记忆
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特殊性质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强调指出的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中只强调提高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记忆是错误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如何强化记忆,总体说:要归纳、概括,使其尽可能条理化,抓规律性的知识。 比如对常见气体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可归纳为:常温下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毒性等。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可归纳为:与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常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可归纳为: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
因此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断归纳总结,就会把纷杂的知识梳理整齐。在梳理过程中要注意联想,不会联想的同学是不会把知识学“活”的。我们在学习中不去联想归纳,所学知识就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单就局部而言,可能优秀;如果综合考查,就会失去优势。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你的知识就不再零散,而是网络化、立体化了,形成了你自己的知识网络,就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五、发现规律,注意总结
我们在学校学习一般要遵从:听讲,看书→思考→练习→思考(归纳.总结,深化知识)这一条路线进行。上课听讲,阅读教材接受知识,通过思索,掌握知识,这仅是停留在“理性”阶段。通过练习检验自己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程度。在练习中思考,归类,总结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跳出题海。比如,在溶液中各离子组可否大量共存问题,离子的组合方式可以随意变化,但当离子间生成难溶物、气体、弱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时,就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掌握了这一原则,这类题目尽管不断变换“面孔”,但处理方法是相同的。只要在解题过程中用心体会,总结规律,练习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xuexi/298607.html
相关阅读:19条法则助你一路高升
开学准备五部曲
如何提高口语水平?
作文得高分的技巧
“螺旋上升”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