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小狐狸的生日派对
活动目标
1.运用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熟悉动物的明显特征。
2.重温《蘑菇房子》的故事情境,体会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彩色纸,记号笔。
2.熟悉的动物:小熊、小母鸡、小象图片。
3.装扮材料:爱心贴纸。
4.情景材料小蘑菇房子、大蘑菇房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人
1、创设情景
师:上次我们一起听了一个“蘑菇房子”的故事,故事里的谁把坏主意甩掉以后才进了蘑菇房子呢?(小狐狸)小狐狸参加了蘑菇房子的聚会以后,它觉得有颗快乐的心的感觉真
好。于是,他今天又一次来到蘑菇房子,准备在这里和朋友一起开一个快乐的派对。
2、引导幼儿回忆儿歌内容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先画狐狸,并为小狐狸贴上爱心贴纸,表示小狐狸今天带来了一颗快乐的心。
提问:今天小狐狸能进蘑菇房子吗?
3、再现故事情景
幼儿和教师一起运用故事中的对话再现故事情景,让小狐狸进入蘑菇房子。
二、分辨动物明显特征
1、教师提示
过渡语:小狐狸在蘑菇屋子里焦急地等着,想念着它的朋友们!
2、对照儿歌把握动物造型
师:谁会来参加小狐狸的快乐派对呢?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儿歌说说小狐狸的朋友什么
样?(教师根据幼儿说出小母鸡、小象和小熊的儿歌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小狐狸想,今天是不是还有新的动物也会来参加快乐派对呢?(请一名幼儿说出某
一动物的特征,其他幼儿来猜,教师立即作画,画出幼儿猜出的动物)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出示彩色纸
师:我们也来做小狐狸,到漂亮的蘑菇房子里,等朋友来参加快乐派对吧。
2、画小狐狸
幼儿想象自己是小狐狸,先将小狐狸画在彩色纸上。
3、添画其他动物
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在小狐狸的周围画上许多朋友。
(幼儿每画一个动物朋友,教师立即送上一张爱心贴纸,由幼儿贴在该动物的某个部位。)
教师及时介绍幼儿邀请的新朋友,鼓励幼儿画出更多的动物朋友。
四、分享交流
师:大家一起说一说、数一数,来了哪些新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活动解析
从“教师在前,幼儿在后”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欣赏完故事《蘑菇房子》,我设计了美术活动“小狐狸的快乐派对”,让幼儿一边用儿歌
描述小母鸡、小熊、小象、小狐狸的特征,一边画出相应的动物图像。
在重温故事情境的基础上,我再次延续小狐狸来到蘑菇房子的故事情节,并增加了“小
狐狸要请新朋友来参加快乐派对”的内容,引导幼儿扮演小狐狸的角色,带着一颗快乐的心,
画出更多的新朋友,再一次体会与大家在一起盼陕乐。
为开展这个活动,我事先和幼儿一起念了许多关于动物的儿歌,并画成相应的动物图像,
又准备了爱心贴纸来鼓励幼儿创新。原以为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第一次
活动的状况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看到大多数幼儿都在重复我出示的图片上的那些动物形象,
虽然我反复提醒幼儿要“请来新的动物朋友”,却收效甚微。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想用爱心贴纸来鼓励幼儿创新,反而使很多幼儿因“想不出新的动物朋友,不能得到爱心”而感到沮丧。
活动后反思,我发现活动的问题在于自己。我希望幼儿能够自由创作,甚至用物质奖励
的形式鼓励幼儿创新,但实际上在整个活动中我一直在幼儿的前面“牵着他们走”,在我的
“主导—F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很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调整了活动方案,变活动中的“教师在前,幼儿在后”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经过调整后的第二次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升,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更大。
以下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对两次活动中我的调整进行简单介绍。
调整一:从事先准备到现场示范
活动一
环节:教师提问——幼儿猜动物——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
1、师:有着长长的耳朵的是谁?头上有“王”字、身上有花纹的是谁呢?有着尖尖耳朵、远远鼻子的是谁呢?尖耳朵大尾巴,大树上安家的是谁?
2、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箱,说出相应的动物名字。
3、教师出示幼儿说的动物的图片(教师事先画好的)。
活动二
环节:一位幼儿说动物特征——大家猜动物名称——教师当场画出该动物。
1、师:说说这位新朋友长得什么样,先别说出它的名字,我们一起来猜。
2、幼儿开始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的特征,如有长长的耳朵,红眼睛;有一个圆圆的壳,还有四条腿;长着长长的脖子,身上还有方块花纹等。
3、幼儿每猜出一个动物,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该动物。
在这次调整中,我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以及“教师说,幼儿猜”的方法,而是改为幼儿先说——大家一起猜——教师同步画的方式。这样一个转变,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空间,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想象、描述。
更重要的是,当幼儿看到教师是按照他们的描述当场作画,而不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
片,他们的思维不再受到限制,反而会受到教师自由作画的鼓舞,也想试一试“我想到什么,
就画什么”。从幼儿的作品中我看到,与第一次活动不同,他们笔下的动物不仅仅有正面直立的造型,还有四脚着地的小猪、天上飞的小鸟……很多幼儿画的都和教师当场画的不一样,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在最后的分享交流中,幼儿的表达也更自如。
所谓“教师在后”,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必须掌握很多动物图像的画法,才能做到幼儿说什么我就画什么;其次必须动作迅速地
将图像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看到老师轻松作画而不致模仿;最后还要在瞬间确定每个动
物的大小和在画面上的位置。这些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调整二:从奖励爱心到自主“贴爱心”
活动一
环节: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引导幼儿
说说想出哪些快乐的主意——给想出快乐主意或找到新朋发的幼儿贴上爱心贴纸。
1.在幼儿完成作品以后,教师请幼儿思
考“小狐狸今天带来了哪些快乐的主意?”
或观察“小狐狸找到了哪些新朋友”?
2.为想到快乐的主意或画面上有新朋友的幼儿送上爱心贴纸。
活动二
环节:幼儿每画一个动物,教师就送上一个爱心贴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贴在动物的某个部位。
1.教师观察幼儿创作表现,每画出一个
新的动物形象就放上一个爱心贴纸。
2.幼儿画好一个动物贴一个爱心,有的
贴在动物的头上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有的贴在身上变成了爱心口袋。自主“贴
爱心”成了幼儿自由创作的动力。
在活动中,幼儿都很喜欢爱心贴纸,但是在两次活动中幼儿对于爱心贴纸的期盼是不同
的。在第一次活动中,爱心贴纸是教师给予幼儿的“奖励”,只有完全符合教师要求的幼儿才能获得。而第二次活动中,幼儿每画一个动物朋友立刻就能贴上一颗爱心,每张画面上爱心的多少完全由幼儿自己决定。
从教师奖励转为幼儿自己决定画面上的爱心数量和位置,后一种方式幼儿的创作热情更
加高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1151561.html
相关阅读:幼儿撕纸画活动:春天的树
中班美术:看看画画
中班美术:《风车》教案设计
中班美术教案 五颜六色的热带鱼
幼儿园中班线条画教案:有趣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