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幼儿园的绿化很好,有很多树。幼儿每天做操经过树木旁边时,经常去看挂在树下的一个个小毛毛虫。那些小精灵靠着一根细细的丝挂在树枝上,任凭自己随风飘荡。老师们对孩子的这一兴趣并不加以阻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孩子一起积累了毛毛虫从虫变成蝴蝶的经过。在孩子们积累了毛毛虫的充分经验之后,由胡敏老师执教了小班语言活动《毛毛虫的故事》。根据幼儿对毛毛虫已经掌握的经验,孩子们对对毛毛虫由虫变为蝴蝶已十分熟悉,但幼儿对于毛毛虫爱吃哪些东西却知之甚少。如何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这些知识,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师生互动是我们在活动组织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师幼互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直接指导教学活动或游戏等。另一种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幼儿的主动表述、发表见解或在情绪焦虑、紧张及遇到疑惑时寻求教师的关注或辨别等。
三、片段分析
幼儿边观看教师自制的大图书《毛毛虫的故事》,边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第一天毛毛虫吃了什么”,“第二天毛毛虫爬到了哪里?”“它吃了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漂亮的图书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事物,根据以往的经验,将书制作成大图书,一方面有便与教师操作,另一方面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用色彩鲜艳的图画画面吸引幼儿,再配以教师生动地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画面与教师讲述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观看图书的愿望,又使得原本单调的观看中有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这一互动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有指导、提问的方式。
为了使幼儿充分学习“我吃了一个……”这一句式,教师在提问时分别让幼儿分集体、个别练习这一句式。教师并且还带领幼儿一起学做毛毛虫“啊呜啊呜”吃的动作。孩子的兴趣很高,参与积极性很浓。在边学边玩中,学会“我吃了一个……..”这一句式。
在第三部分中,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并创设情境,使师幼互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教师自己做毛毛虫妈妈,带领毛毛虫宝宝在地上爬,然后演绎第一天毛毛虫“吃了一个红苹果”,第二天“吃了一个黄香蕉”,第三天“吃了一片绿树叶”。将整个故事又回味了一遍。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幼儿“我们一起来学学看,毛毛虫边吃边怎么说的呀?”,使句式又一次得到了巩固。但在第一次吃东西时,有个别幼儿看见旁边的香蕉树就跑过去采香蕉,这是教师表现出有些急噪,忙用语言急于制止。其实,这时教师仍应以毛毛虫妈妈的身份来提醒幼儿。幼儿那时不能很好地看清教师的示范,自己去吃东西和说一说自己吃了什么时,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师的设想范围中。第二次吃东西是一次提升和巩固,让幼儿与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吃了什么,可能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缺乏了对幼儿这一方面的要求与练习,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显得很腼腆,这是平时日常生活中做的不够的,所以教师把它放在了难点中。不过对教师来说,这次的公开课进
步很大,因为这次教师完全投入了,没有以往紧张的感觉。可随机能力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需有待加强和提高。
在孩子们扮演的毛毛虫吃了“一片绿树叶”之后,毛毛虫妈妈带着孩子们飞回到了座位上。这时教师又将一个问题抛给幼儿:毛毛虫们,你们还想吃些什么呀?幼儿们争先恐后的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将主焦点愿望进行表述。这一互动行为我认为是幼儿发表见解、表述情况的行为,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的行为。但是,当有幼儿跟着前面的小朋友说:“我爱吃面包”时,教师应意识到接下来有可能幼儿会跟随大家一起说“要吃面条、水饺、包子”等。所以,我感觉,这里教师应该以一句:“可是,毛毛虫是喜欢吃水果的呀”来将幼儿的思路引到教师预设的范围中来。
四、师幼互动行为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的师幼互动行为一般是幼儿的举手率。在小班,有部分幼儿经常举手,但较多幼儿则不太爱举手,发言率不高。在《毛毛虫的故事》中,由于教师尝试了多种师幼互动后,上课举手发言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次活动中,两种师幼互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教师对于这些互动行为的表现一般有积极(鼓励表扬)、消极(批评指责)以及中性反应(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活动的氛围比以往要融洽很多。
五、活动后反思
1、大图书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新《纲要》多处提到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让幼儿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使用漂亮的大图书进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图书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
2、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时的生成一些问题,例如:毛毛虫还喜欢吃什么东西?它是怎么变成蝴蝶的?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注材料 成就名师??《小兔找太阳》小班课例分析
小班下册语言游戏教案《爱唱歌的大恐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288069.html
相关阅读: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大西瓜》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与反思:雪地上
小班语言教案 你好
小班语言教案:小小举动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彩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