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活动准备:
1.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扇子、大记录单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风儿在哪里?
1.师:有时,风儿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树枝,树叶都不动摇了,我们有什么办法能使风儿快快出现?(幼儿讨论)
2.师:当风儿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幼儿操作,感知风儿能使有些物体移动。
1.出示操作材料,介绍认识: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出示并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提问:请你猜一猜朝他们吹气时他们是否会移动?请用合适的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猜测,并及时记录。
4.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你动手去实验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再观察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动的,发现它们的运动路线?
5.幼儿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将物体有序摆放,一次一个孩子逐个向不同的物体吹风,记录吹动后物体移动的路线。
6.交流。请幼儿说说哪些物体被风吹动了,哪些没有吹动?为什么呢?被吹动的物体移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7.出示一个重物,如一块石头,引导幼儿制造风,想办法使其移动。
三、表演“风来了”情景。
1.幼儿以组为单位:每位幼儿认领组中的一种实验物品,假设自己就是这一物品,然后其它幼儿对着他吹气,这一“物品”模仿刚才的运动情形,进行相应的表演。
2.全体幼儿表演
幼儿假设自己是风,教师鼓励他们象风一样的行动,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强风,做一阵轻风,慢慢的安静的下来然后开始刮风。
四、延伸活动。
1.尝试用其他方法制造风,使石头动起来。
案例分析:
一、分析选择题材
常说“一个好的教材活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首先这个教案的主题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风。放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上这节科学活动,是再适合不过了。通过活动来让幼儿感受到风的无处不在。只要去探索和发现,一定能找到风。
二、分析教学目标
这个教案的目标定位:1.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我认为目标准确到位,可操作性强,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易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科学活动的目标制定最主要指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究, “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在第二个目标中结合幼儿生活,联系生活,并迁移生活经验,是开展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三、分析教具
材料准备和环节中发现只有一张老师的大记录单,而孩子的探究结果记录在哪里呢?如果是记录在大的记录单上会不会很杂很乱,我觉得每个幼儿一个小的记录单,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座位上当场发现问题立马记录,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一组一张记录单也可以。记录单怎么做更实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我想可以选用插片式记录单(用塑封纸做插片),这样在老师总结探究结果时,可以把幼儿的记录单进行分类插片,这样具有明确性。在最后迁移生活经验的材料提供上比较单一,可以提供风力不同的材料,比如扇子大小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不一样,电吹风的风力大小不一样也会得不不同结果。提供多种材料不仅可以复习,还可以拓展幼儿的想象,可以给与幼儿思考:风的大小除了和移动的位置有关?还和什么有关呢?
四、分析教学过程
1.从教案整体来看,发现教案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获得有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从教案环节来看,整个活动构思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如果在第二个环节中,把一次的探究改成两次,第一次出示材料并让幼儿先简单猜测,第一次操作时时间可紧凑一些,只是验证幼儿的猜测,在第二次探究时,幼儿要去观察物体运动的路线。这样两次探究具有难易性和递进性。
3.在最后的游戏环节,第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去吹材料,肯定会有些材料比较重会吹不起来,可以在第二个小环节中鼓励全班对准一个东西吹,风变大了,就会吹起,这时的游戏就具有科学性,让幼儿再次感受风的大小和重量的关系,以及移动多少有关。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知识具有科学性,所以科学活动的目标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材料一定要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语言一定要简洁性和明确性,环节一定要清晰性和明了性。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更有价值性。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乐》的前思后想
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做早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319854.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马路上的汽车
大班科学:生活中的信号(有附件)
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过冬》
大班科学教案:举世无双的建筑师-
大班科学教案: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