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一: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礼物送给好妈妈》是中班下学期主题“我有多爱你”中的一个数学活动,这个主题的开展一般都在“三八”妇女节这个时段,但执教时已经过了这个时间,因此看到这样一个教材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以礼物为线索,如何创设一个温馨、幼儿又有这方面情感经验的情境,于是我就想到了“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这样一个主线进行活动,中班幼儿也对这样一个情境比较喜欢,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
背景二:
由于主题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又是借班上课,因此在熟悉班级的时候我带着准备好的礼物让幼儿自己选礼物,并为礼物进行涂色,从情感方面考虑:让幼儿更珍惜自己手中的礼物;从经验方面考虑:让幼儿了解礼物的几种品种,认识手中的礼物。
背景三: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因此,对幼儿已有经验认真梳理,对活动目标仔细斟酌。
活动教材上的第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于是对于目标中的“进一步”进行了分析,翻阅了建构式课程中,中班上学期的最后一个数学活动是主题“勇敢的我”中的《勇夺小红旗》是一个数学和健康相结合的活动,活动的数学目标是:能认读数字7,复习7以内的数序;而在下学期中的第一个数学活动是主题“红彤彤的年”中的《花灯会》,它的数学目标是:目测数群,复习7以内的数量,紧接着就是数学活动《礼物送给好妈妈》,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数字7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经验。于是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1、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2、尝试合作、统计、记录,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表达对妈妈的爱。
二、活动过程与分析
《纲要》中指出:“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于是我创设了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情景,围绕目标与情景的创设,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我准备的礼物——你们准备的礼物——统计礼物数量——为礼物贴爱心——礼物送给好妈妈。
(一)我准备的礼物——感知7的实际意义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为妈妈准备了很多礼物,来看看有什么!(教师逐一出示准备的礼物)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7的实际意义,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是想呈现7种礼物,每种礼物各有7个,但是没有试教就被否决了,因为觉得视觉上太够复杂,进行修改后就单独呈现7种礼物,试教后同事们又给我的意见是,感知的纬度不够,因为目标是“进一步”感知,应从多方位让幼儿感知7的实际意义,于是再次修改,从不同纬度与排列方式不同干扰幼儿。
(二)你们准备的礼物——进一步感知7的实际意义
我准备了这么多礼物,你们有没有准备好礼物呀?把你们准备的礼物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幼儿把准备的礼物拿出来说一说,发现有7种礼物)
因为在这个环节的礼物是孩子们自己涂的颜色,我也告诉他们是要送给妈妈的礼物,因此孩子们在涂色过程中都比较认真,在活动过程中也都很愿意说自己的礼物。呈现礼物有7种,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了7的实际意义。
(三)统计礼物数量——尝试小组合作、统计、记录,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礼物可真多呀!不知道什么礼物送的多,什么礼物送的少,让我们统计一下吧!(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统计礼物数量)
在这个环节除了尝试小组合作、统计、记录,还有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统计”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与技能,虽然他们接触过记录表,但是没有统计,因此在这个环节也有过争议。在要与不要中徘徊,决定要统计后,第一次试教是统计人数,孩子只有20人,除去一个小组由7人,其他都只有两三人了,
对于已经感知过7的数量的孩子来说又太过于简单,仔细琢磨,决定统计礼物数量,这样符合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孩子们能按教师要求完成统计,可以看出中班的孩子,通过引导还是能掌握简单的统计与记录。在统计记录的过程中也让幼儿理解了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四)为礼物贴爱心——进一步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礼物妈妈一定会喜欢的,让我们用我们的爱心把礼物包装一下,那妈妈收到礼物肯定更加开心!我为你们准备好了爱心,不过有个要求,要在礼物的背面贴上7颗爱心哦!(教师指导幼儿为礼物贴上爱心)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这个环节第一次试教是爱心不缺,孩子们也能完成老师的要求给贴上7颗爱心,有的老师就提出这个环节比统计这个环节简单,应放在前面,我也就这个环节的前后位置考虑了很久,第二次试教是自己的疏忽,少放了爱心,可是却意外的发现孩子们都能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并能很准确的说出自己少了几个,课后反复考虑,既然孩子们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少了几个爱心,那就让爱心少着,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礼物送给好妈妈——巩固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带着爱心礼物,请7个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小圆圈,唱生日歌,预祝好妈妈生日快乐!(幼儿找朋友手拉手唱生日歌)
在游戏中巩固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试教时是让孩子们排队,但发现排队不利于孩子们数人数,而且很多小朋友会把自己忘了,所以修改为手拉手,便与幼儿数人数,在数字与数量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活动反思与思考
(一)幼儿经验为活动支撑
《纲要》指出:“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活动中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目标做出准确判断与定位,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学有所获。
(二)操作材料为活动互动
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幼儿更好地感知数学,并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操作及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中幼儿对自己的操作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为礼物涂色中增进了与材料的互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
(三)教师语言为活动引航
数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教师的引导语与要求必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统计这一环节,由于教师交代的不是很明确而导致幼儿在统计上出现了小失误,因此,在考虑数学活动的情景渲染、环节连贯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语言的明确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553099.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送水果宝宝回家
中班数学活动:数字??我们的好朋友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记电话号码
中班数学活动:找形状
中班数学:采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