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节设计合理。整个活动有三个环节,环节一,张老师提供了各种幼儿熟悉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筛选出不能吹泡泡的工具;环节二,投放不能吹出泡泡的工具(树叶和电线),让幼儿想办法让他们吹出泡泡;环节三,让树叶和电线在小工具的帮助下吹出更多的泡泡;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为幼儿下面的操作做了相应的铺垫。
2.材料提供适宜。活动中,张老师提供了幼儿熟悉的各种材料,环节一中提供了电线、窗纱、树叶、钥匙、纽扣,让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并说一说,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树叶和电线这两种材料不能吹出泡泡,于是在第二次探索时,教师就只提供树叶和电线若干,让幼儿探究,后来为了让树叶和电线吹出更多的泡泡,张老师提供了小工具(压花机、铅笔、剪刀)供幼儿尝试,活动中张老师每次材料的提供都激发了幼儿有效的探索。
3.记录简洁明了。科学活动中,记录科学现象是对探究过程的验证,在此次活动中,张老师用一张大的记录表,将幼儿的每次操作结果展示出来,整个记录表对错(成功,不成功)来分来,当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想出办法让树叶和电线吹出泡泡后,张老师把不成功中的“不”字去掉,并用多张树叶电线表示幼儿介绍的方法,张老师的一张总记录表不仅让幼儿发现探究中的问题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互补规律。
2.会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六型学具
3、各种操作材料:积木,魔方,小鸭,橡皮泥等,小猴子毛绒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猴孩儿来做客的情境导入。
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猴孩儿来我们班做客了,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课件五只小猴子)。
二、复习5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师:小朋友,告诉我,5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幼:赵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
三、学习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播放课件)
1、学习2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师:小猴来做客我们用什么招待他们呢?猴子喜欢吃什么?我先拿一个大桃子给小猴,,又拿一个小桃子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含义。
小结:1+1=2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 “1”表示一个大桃子,第二个“1”代表一个小桃子,“+”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2.学习24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 1+3=4,3+1=4,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怎样读这个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 +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
四、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初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 五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赵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4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4=5,4+1=5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和送文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五、结束活动。
分组给猴孩儿送礼物并自编应用题结束活动
从本学期开始对幼儿园的一级教师尝试进行备课的改革。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设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有备课模式的局限
老师们现在的备课流程基本上还是以参考教科书为主,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融入较为欠缺,尤其是活动过程,撰写时重点不明显,或者写了策略,或者写了教师的指导语,或者策略与指导语会混在一起写,活动过程不是太清晰。
二、新备课模式的优势
新的备课模式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策略+指导语的方法,能让老师们清楚地梳理活动过程的要点,也能在备课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清楚的活动流程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活动过程安排非常有助于老师理清在说课中的思路。年轻老师们在说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说课思路不清晰,尤其是“说环节”时,总会盘旋环绕,说了很多却不得要点,所以新备课模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老师们从容应对说课。
本学期将开始尝试组织一级教师进行改革,缩小范围,集中指导,在运用的过程中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并再次做出调整,使备课新模式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效果。
活动过程:一、自由讨论,了解木头在生活中的用处
策略:出示一小截的木头,让孩子进行观察。
指导语:1.这是什么?
2.木头可以做成什么东西?
3.小结:原来木头可以做成那么多的东西,所有用木头做的东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木制品。
二、认识各类木制品,并尝试给木制品进行分类
策略:1.出示木制品图片(六大类各一张),以散放形式张贴在黑板上。
2.出示分类表和标记:生活用品类、家具类、玩具类、建筑类、交通工具类、乐器类,在黑板上依次排列。
3.孩子人手一张木制品图片,让孩子进行观察后进行分类。
指导语:1.老师这里也有许多木制品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2.我们来这些木制品分分类?
3.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凳子底下也放了一张木制品的图片,请你们拿出来仔细地看一看,你所拿到的图片上是什么木制品,它属于哪一类,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相互讨论一下。
4.小结: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都有木制品,这些木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用途。
三、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木制品的特征
策略:1.出示木头图片和小红花,引导孩子讨论为木头贴小红花
2.实物的对比:(1)可塑性强——借用已出示的装饰品图片
(2)轻便——铁和木头的比较
(3)牢固、不易碎——玻璃碗和木头碗的比较
指导语:1.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木头做东西呢?
2.木制品有什么优点呢?看看木头都能得到几朵小红花?
3.小结:因为木头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大家都喜欢用木头来做各种东西。
四、延伸活动
策略: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找生活中的木制品。
指导语: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再找找,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木制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617803.html
相关阅读:大班科学:生活中的信号(有附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马路上的汽车
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过冬》
大班科学教案:手机
大班科学教案:举世无双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