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语言精练优美,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生活画面,从而含蓄地体现了诗歌隐含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大班幼儿在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因此具备了学习这首诗歌所要求的类比、迁移能力。在小中班及大班前期幼儿已学习了多首风格类似的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及朗诵技巧方面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运用孩子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和学习生活经验进行本课的学习,是对幼儿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巩固和深化,无论从孩子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还是在其智力发展、知识建构方面,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纲要》精神和孩子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及教材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诗歌里洋溢着的宁静、温馨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编诗歌的能力。
3、知识目标: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学习正确使用动词,形容词。
(三)活动重点、难点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重点、难点的确定非常重要。诗歌是以精练、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有含蓄的特点,它往往抓住事物中容易打动人心的一点或几点集中而概括地表现出来,幼儿对此较为陌生;而幼儿对如何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的不同变化来表达诗歌内容,也不够熟悉,所以我把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的重点。
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理解诗歌的意境存在困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为了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诗歌音乐整合法”、“变序法”、 “引导发现法”、 “类比法”、“情感体验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诗歌音乐整合法”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法,它不是诗歌与音乐的简单结合,而在于我们在诗歌与音乐的联系中找到了共鸣,联想是他们的中介。诗歌美在诗人巧妙构思所创设的意境中,对诗歌的意境感受越深切,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而音乐本身就有一个绝妙的意境,听了音乐幼儿便不自觉地进入这一意境中,接受陶冶,让音乐为诗歌的情感升华,激发幼儿情趣,实现“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学法
主要采用了“讨论交流法”、“兴趣导学法”、“综合活动法”等
“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幼儿语言的发展在于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所以引导幼儿采用了“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吸引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所以还引导幼儿采用了 “兴趣导学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全体活动——全面活动——全程活动——主动活动”,提高学习的能力。
活动准备是:
1、《摇篮曲》的音乐、录音机 2、课件(表现诗歌内容的四幅图) 3 、幼儿操作用的小图片 4、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活动作好心理思想和经验上的准备。
选择以上直观教具是为了激发幼儿想象力,营造宁静温馨的氛围,起到以景激情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化、经验化及主动性建构”,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老师做到讲得“少”一点,“引” 得巧一点,让孩子学得“精”一点,“活”一点,领悟得“深”一点,“透”一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通过诗歌与音乐的交融,引发联想,引起“我”、“诗歌”、“音乐”的共鸣:(5分钟左右)
老师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请小朋友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听着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好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 意境优美的音乐引发幼儿联想,接着在音乐的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变序法”,老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诗歌的第四段“妈妈的手是小宝宝的摇篮”,让老师的朗诵随着越来越轻的语调和音乐一起结束,诗歌优美抒情的语言与音乐交融,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为下面的活动做了铺垫。然后进行提问谈话:
1、刚才听着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这里让幼儿的思维尽量发散,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来把握音乐的意境,引起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2、接着告诉幼儿活动的名称: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的诗歌,名字叫《摇篮》,然后老师说:“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睡着的?请听诗歌《摇篮》。”用柔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朗诵一遍诗歌,给幼儿完整的印象。
设计此步骤的依据是:
1、诗与歌本是一家,通过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使幼儿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歌的学习起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作用,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摇篮”,音乐的主旋律也是“摇篮”,二者的结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情趣,使诗歌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3、“摇篮”是诗歌的一种意象,作者对意象的想象充分展示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美,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意象蕴涵的丰富意义,才能算得上在完整意义上理解了诗歌,而音乐的引用无疑是起到了品味其意蕴的添加剂的作用。
第二部分、通过引导谈话,幼儿理解、学说诗歌
1、学习前三段:老师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听了诗歌以后,你知道谁是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的摇篮?他们是怎样睡着的?”然后引导幼儿一段一段地进行回答,并学习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哪里要轻读、停顿、重读、语速的快慢要引导幼儿表现出来。
2、学习第四段:前三段学习后,老师提问:“妈妈用什么做摇篮摇着小宝宝?是怎样哄着小宝宝睡着的?”让幼儿回答,并用动作表示出来诗歌内容。
3、理解词汇“轻轻”,进行情感教育。
老师提问:白云为什么是“轻轻飘”?浪花为什么是“轻轻翻”?风儿为什么是“轻轻吹”?歌儿为什么是“轻轻唱”?并帮助幼儿理解动词的作用,请幼儿用动作表示几个动词的运用,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应该轻轻地活动,不打扰别人。
4、巩固的过程中,先请幼儿跟读。然后随意加上动作,按段分组接龙朗诵,个别朗诵。最后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诵,使诗歌与音乐再度交融,使幼儿的“情”“知”结合起来,产生深层次上的共鸣。
设计此环节的依据在于:
1、为了巩固、理解、练习诗歌,应用词汇,解决本课重点。
2、朗诵是由生活语言向艺术语言的转变的桥梁。《纲要》对大班明确提出了学习朗诵技能技巧的要求。诗歌是韵体作品,其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言语表现力,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3、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渗透爱他人的教育。
4、将幼儿的情绪、表情、动作、语言等特征统合起来,大胆表演。这个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体验到愉快的情感,在孩子感到疲劳时,再一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了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
第四部分、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创编诗歌:
老师的过渡语是:小朋友听,外面的小鸟、小草、小树叶在叫我们呢,他们孤零零的,还没有找到温暖的摇篮,他们想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他们的摇篮在哪里,再请小朋友用诗歌那样美的语言说出来好吗?想好后,先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一听。幼儿分组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对于活动中生成的内容,老师要提取精华,对有教育价值的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小结:小朋友不仅自己有温暖的摇篮,也给这么多的小动物、植物们找到了温暖的摇篮,大自然变得那么温馨、宁静,大家都过得非常幸福,生活变得多么美好。
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情感。而通过“类比法”使幼儿的知识升华、扩展、创编,完成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过程。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进行以《摇篮》为主题的联想、迁移、创造,有助于幼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
3、在生生、师生间充分的互动中,通过互相交流和启发性语言的运用,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第五部分、创设环境、延伸活动:
课后,在语言区设置《摇篮》主题,让幼儿继续进行探索、发现活动
1、说一说:将上课用的操作材料投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继续朗诵、创编。
2、画一画:将幼儿找到的《摇篮》内容画出来,装订成册,供幼儿继续创编。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1、是为了继续扩展本课的外延,因为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
2、创设发展语言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观察、讲述的时间和机会。
3、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四、教学特色
1、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多角度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2、注意将老师的“教”转为孩子的“学”,将培养孩子的能力贯穿活动始末。
3、课上课下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体教学和语言环境创设两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幼儿创造理解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4、让孩子学会研究性学习,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说案)大班排图讲述:贪吃的小老鼠(说课稿)
大班语言活动??冬天是什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er/805038.html
相关阅读:大班语言:小熊请客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多元智能教案:牙刷的表演节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春雨的色彩(散文)
大班语言教案:我们都是好朋友
大班语言:过桥米线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