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幼儿对绘画向来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因为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想的全部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好形式。同时。也是幼儿发挥自由想象、创造的理想乐园。如何在绘画中更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明确目标,改革创新。
首先要明确:幼儿绘画是以强调掌握绘画知识技能,以画的像为目标呢,还是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力?答案无疑是后者。
一条正确的教学思路应该是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的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幼儿会想,再教幼儿会画,分清主次,明确目标。
其次是教学改革问题,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范例——示范——幼儿模仿——教师来评价,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只是被动接受,忽视了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幼儿头脑里只有零零碎碎、长长短短的线条,只是勉强记住某种物体应先画这一笔,再画那一笔的绘画步骤。
一节美术活动下来,幼儿的作品往往大同小异,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并且离开教师的示范,幼儿就不敢下笔,毫无独立创造、想象的能力,久而久之,幼儿对绘画失去兴趣,绘画积极性大大降低。
近年来的教改实践表明:教师应摒弃旧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改革新路。教师应以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事物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发挥、调动幼儿对绘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方法让幼儿大胆作画,允许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允许他们大胆想象,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在“画胆包天”中去表现美、创造美。
二. 创造条件,丰富幼儿绘画内容,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1.创设色彩氛围,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
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重视发展幼儿的色彩视觉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周围色彩视觉环境,丰富幼儿对颜色的种类、深浅、协调、变化给人带来的愉快感觉,让五彩斑斓的世界,留在幼儿的心中和作品中。
因此,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室内外环境、装饰,都应注意色彩的协调鲜明,画面的栩栩如生,给幼儿以强烈的刺激,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此外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玩色,通过吹画、合印画、喷洒画、手指点画、手印造型等有趣的形式,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我想画”的愿望。
2.从观察入手,丰富幼儿表象,积累素材,让幼儿有东西可画
人脑对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从已经感知事物的大量表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加工”才能形成,可见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幼儿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就制约着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所以,丰富幼儿的绘画内容,引导他们积累和贮存表象,是幼儿想象力得以展现的源泉。
鉴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细致、深刻的生活感受,在脑中留下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印象,绘画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妙笔生花。
如:对于秋天,幼儿一般联想到的只是“天气渐渐冷了”“树叶黄了”。其实从其想象力发展看,这些表象远不够丰富,此时,要幼儿画出多彩多姿的秋天,是勉为其难了,大自然的秋天,硕果压枝、秋菊绽放;枫叶流丹,金桂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
对于这些动、植物的大量秋季特征,我们经常带幼儿去观察、写生,或伴随文艺作品加深对秋天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画秋天的的主题画,可谓思路开阔,敢想敢画,画面丰富、生动:落在河里的秋叶,有的画成小鱼的小伞,有的画成蚂蚁摆渡的小船;就画树来讲,原来幼儿画树时,不管春、夏、秋,只会画绿色的树冠。经过观察,幼儿画出了红色的树,黄色的树,红、黄交错的树等好多种,色彩斑斓,煞是好看。
观察内容很广泛,如散步时,指导幼儿观察路旁的建筑,人们的活动,周围环境的变化,平时定期组织幼儿观察种植园地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每一过程的特征,并用画图的形式记录,每天记观察日记等。这些都有助于使幼儿养成对事物留心看一看的兴趣和习惯,为绘画创作积累素材,使幼儿有丰富的内容可画。
3. 通过多种形式,帮幼儿学会构图、布局,让幼儿知道怎样画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分布情况,知道物体和物体之间存在着位置的不同,距离的远近,排列的疏密,重叠的大小等,同时还让幼儿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观察中孩子们知道大树高,草坪低,操场大,花园小,楼群在街道的两旁或一旁等。为幼儿在创作中合理布局画面,打下良好基础。
(2)在游戏中通过幼儿操作摆放,发展幼儿的设计才能,如:在结构游戏中让幼儿用已有的材料设计“儿童乐园”。可看到他们的设计各有不同,这种练习很有趣,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幼儿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画面能力。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思维
例一:一个圆形,可以启发、引导幼儿用添加的方法画出表、太阳、皮球、盘子、苹果、猫、兔子、车轮、茶杯等物体。我们不仅要求幼儿画出来,还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从不同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
例二:教师只提供基本部分示范,让幼儿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如:教师示范一只帆船,让幼儿联想到两只、三只,联想到大海、浪花、海鸥、鱼、人等,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在纸上。
2.通过谈话,问答等语言描述,帮助幼儿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描述把幼儿引进特定的情境中,使绘画主题从抽象到形象,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
如画“下雨了”,师:将要下雨时,天空是怎样的?幼:天空乌云滚滚,黑压压的(经师启发)。师:下雨时是什么样的?幼:下雨时,雨有大有小。
下大雨时,雨连成线;下小雨时,雨点很小、很轻。师:下大雨时,雨打在地上有什么现象?幼:雨会溅起来,有时出现泡泡圈圈。师:下雨了街上的人们有的怎样?
有的又怎样?想一想,自已来画。这时教师只教画一个侧面人在跑。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就雨的表现力有几种:有短线排列很密的;有长线下来的;有用长、短线交替,中间还有圆圆点点的;天上乌云滚滚 ,地上的人们有跑的,有打伞的,有穿雨衣的,画面真实、动人。
3.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绘画教学是激发幼儿创造性的动力。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如开展“小小摄影家”的游戏,游戏前,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架玩具照相机,请他们做小摄影家,他们的顾客是教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地方的漂亮小猫、大象、小鸡、小鸭等动物玩具,要求每给它们照一张相就要画一张照片。
当幼儿听说要当摄影家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门前还要向小动物们提醒道:“不要动,笑一笑。”模仿起成人来惟妙惟肖,津津有味,并认真画下每一张照片。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
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滚球拼图,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四.客观、公正、合理是评价幼儿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把评价作品看作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先明确一点,不能单纯以画得是否“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
幼儿绘画往往带有情绪性,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最明显的东西夸大,给它涂上鲜艳的色彩。如绘画人物时,往往突出眼、口,而忽略了鼻子、耳朵。
鉴于幼儿绘画的这一特点,如果一定要求幼儿按比例画得像,色彩真实,那就会阻碍幼儿的大胆创作,束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不要求形神毕肖,只“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画的怎样”更重要。如一次画“我的老师”活动中,别的幼儿都把老师画的笑咪咪的模样,一名幼儿却将老师的模样画成瞪着大眼,张着大口,头发根根竖起的样子,在别的幼儿对之“嗤之以鼻”时,我耐心地询问他绘画的想法,他说:“有一次你生气、发火了,就是这个样子”。
可以看出这名幼儿观察细致、认真。对这名幼儿我及时肯定,表扬了他,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大胆想象、创造。还有一次画“鸡”,我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一名幼儿的鸡都画到天上去了,我悄悄地提醒他:鸡是不会飞的呀!他却说:“小鸡天天只能在地上玩,多没意思,它想到天上玩,于是就去找孙悟空,跟他学会了翻斤斗,就飞到天上去了“。多么天真、可爱的想法呀 我赶紧表扬他的“发明创造”。
每次画完画,应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是展现在全班幼儿的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可以让幼儿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对每件幼儿作品,都应抱以赞同的态度,然后才是积极引导,从而诱发其无穷的创造能力。
幼儿教育是个广阔的天地,在绘画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也很多,幼儿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就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它,正确地引导幼儿,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创作出一幅幅更美的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130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