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为什么我的宝宝胆子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在0~3岁期间,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往往奠定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础,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的基础。

  ——宝宝是如何探索世界的

  这些疑问,你是不是也有过?

  我的宝宝1岁的时候,带他到小区绿地玩,他都不看一眼别的宝宝,我担心他长大后是不是不合群。

  我的宝宝胆子特别小,2岁的时候带着他去室内游乐场玩,别的小朋友都跑来跑去找玩具玩,他却躲在我怀里,真急人。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上面的困扰说的是宝宝的个性特征,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的背后还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宝宝如何与外界互动”,慢热的也好,自来熟的也罢,都是宝宝与外界的人和事物互动的方式。

  作为父母,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在0~3岁,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和外界(说的大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重点是不同的,是在不断发展的;第二,在0~3岁,父母和宝宝的互动模式非常重要,这往往奠定了宝宝如何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如何与他人互动的基础。

  0~3岁宝宝是这么做的

  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宝宝的活动范围很有限,世界对他来说,几乎可以和妈妈划等号。他对妈妈的脸最感兴趣了,喜欢看妈妈的脸,听妈妈的声音。妈妈和宝宝的目光对视,对他微笑,讲话,都是在建立宝宝和妈妈的联系。宝宝通过对妈妈的观察和模仿,在2个月左右学会了社会性微笑(爸爸妈妈可以理解为宝宝有意识地冲着你微笑了),这个时候妈妈和宝宝的互动能增加双方的愉悦感。

  3~6个月,宝宝和照料者(主要是妈妈)构成了互动的一对。你们依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妈妈对着宝宝微笑,说话,玩玩他的小手小脚;而宝宝不仅用宛然一笑作为回应,还会咿咿呀呀、挥手蹬脚等等。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有助于宝宝建立安全依恋感。

  过了6个月,我们会发现宝宝和妈妈的互动模式发生了改变。随着宝宝能坐着玩了,小手也能抓握了,兴趣越来越广泛,此时的互动不仅仅限于宝宝和父母之间,还包括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阿姨)。

  孩子

  物品/其他人 父母

  注:6个月以后的宝宝和父母的互动模式

  宝宝有时候会用小手握着一个摇铃,用嘴巴专心致志地吮吸着。妈妈要留心宝宝的眼神和表情,通过宝宝发出的信号,了解宝宝对什么物品、玩具感兴趣。这个时候,妈妈是鼓励宝宝动手尝试,去摸去啃去咬,给宝宝提供合适的玩具,还是阻止宝宝这么去做(也许你不是有意这么做,但宝宝把玩具放进嘴里,你就可能会下意识地给他拿出来),这都是妈妈对宝宝与外界互动时采取的态度。

  小宝宝会爬了以后,活动能力和范围更大了。随着能够自主活动,他们对外界的探索也增强了,所接触的陌生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很多情形对宝宝来说是新鲜的,随之而来的便是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有一个能力出现了,那就是“社会参照”,简单来说就是宝宝利用父母作为他们和外界环境互动的参照物。

  在1岁半之前,宝宝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和主要照料人(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并且在父母的鼓励下,认识这个世界是新奇的,值得探索的。

  1岁半到2岁之间,孩子逐渐会对同龄人的交往感兴趣。前面提到,有妈妈说我的宝宝是胆小,不合群,1岁了带他去小区玩,不和别的小朋友玩。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宝宝要先完成和父母建立联系,然后对外部世界建立联系,随着社会性发展,才和他人建立联系。所以,在各个阶段,父母鼓励和提供帮助的方式,要根据宝宝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来调整。

  究竟什么是“社会参照”

  具体来说,大概在8个月左右,当宝宝接触新的环境、事物或在有陌生人的情况下,或处于某种社交情景意义不明确时,他们通常会观察父母的表情,从父母的神情和反应来寻找一些线索,然后来决定他们怎么做。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社会参照”。比如说宝宝第一次在草地上爬,前面有个柱子,他无法判断眼前黑黑的、巨大的物体是否危险,这个时候,宝宝会回过头来看看你的表情。这个能力在婴儿时期,对于宝宝对陌生的人和事物采取何种态度有一定的影响,而父母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参照系。

  有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社会参照”

  儿童心理学中有个非常成熟的研究,证实了宝宝利用父母作为参照系的能力,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视崖实验”。参加实验的是8个月左右会爬不久的宝宝和他的妈妈。首先需要一个大平台,上面覆盖着厚玻璃,下面是红白格子的图案。平台分成两半,中间是不到半米宽的中间板,前一半是浅滩,后一半是“悬崖”。

  实验人员把宝宝放在中间处,妈妈站在“深崖”这边。当妈妈对宝宝做出兴高采烈或者非常感兴趣的表情,宝宝往往会经过试探,然后勇敢地爬过“深崖”,爬到妈妈那里;而当妈妈做出恐惧或生气的表情,他们就拒绝爬过去。这个实验证明了宝宝会参考妈妈的表情,对“深崖”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此处会配图)

  有趣的是,当他们在平地上,而不是“视崖平台”上时,不管妈妈做出鼓励的还是恐惧的表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爬到妈妈身边。这说明,平地对宝宝来说是确定的,所以妈妈的表情参考作用不大;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即在“深崖”处时,宝宝就会利用妈妈的表情,为“我是否要往前爬”做参考。

  “社会参照”对父母的启示

  爸爸妈妈在亲子互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言和行为。有时候宝宝看起来胆小、放不开,很有可能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表情影响了宝宝对世界的认知。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直接给宝宝下判断,认为“他太胆小”,而是先省视一下自己的言行和表情,当孩子在不确定的情景下回头看我们,寻找参照线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给了不恰当的线索。

  过度保护也是不恰当的“社会参照”

  现在很多父母,特别是祖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过度保护宝宝,无意间妨碍了宝宝自己探索世界的机会和欲望,等孩子到了两三岁表现出胆小、黏人时,这便是长期不恰当的互动模式造成的后果。

  比如,刚学会跑的孩子乐于在小土坡跑上跑下,这是锻炼运动感知觉和体验自己能力的好机会。注意,当孩子在准备往土坡上跑时,他往往会回头看一下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担心孩子摔倒,或者仅仅是不想他们把手脚或者衣裤弄脏,会情不自禁地叫孩子不要跑(表情是显得担心和焦虑的)。这样的反应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跑上小土坡是不安全的,不应该这么跑。在多次和父母有了这样的互动之后,孩子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危险随时存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孩子就逐渐变得胆小畏缩,不愿意主动探索新事物、新环境。

  当我们带孩子在户外、公共场所玩时,要平衡自己的心情,对孩子正经历的事情有个理性的预估,而不只是过度保护。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我们也确实要有安全意识。不过我们没必要在任何时候都亦步亦趋,紧紧跟着孩子,虽然可能我们没有说什么,但别忘了“社交参照”,我们的情绪、表情、语调传递的信息是: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我们并不想让孩子变得“傻大胆儿”,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形,逐步让孩子学会判断,评估是不是有危险。

  当孩子回头来“参照”我们的表情时,给他们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当确实超出孩子的能力,可能有安全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而是以比较平稳的口气客观描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对孩子学会自己评估新环境是有帮助的。

  陈博士的私房经验:对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要敏锐

  回到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如何交往,我的建议是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教给孩子具体的技巧。我的小儿子小宝,也是慢热型的,刚开始不好意思或者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往。我会先给他一个预热的时间,把他带到旁边和他一起观察,轻声介绍那些人都是谁,让他心里有底;或者建议他可以怎么说话:“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球”,“我可以帮你们一起挖沙堆吗”。让孩子慢慢学会怎么发起互动。

  有一次朋友聚会,小宝穿了件“愤怒小鸟”的衣服,看得出来,小宝很想和小朋友分享,但他不知道怎么发起交往,于是我把话题引出来:“小宝,你今天穿了愤怒小鸟的衣服,太酷了,你要和朋友们分享吗?”这个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注意到了,有人开始和小宝说话,小宝就进入状态了。所以说,我们要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判断,对他提供合适的引导。

  如果我对他过于急躁,催促他:“你快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你看多好玩啊。”这并不是有用的鼓励,或者我不能觉察到他的需要,不知道他想要和小朋友互动而苦于不知道怎么开始,那他就会经常产生挫折感。这样的长期影响,会让小宝觉得当他有困难了,也无法从他身边重要的大人那里获得帮助,也就可能会发展成“出去玩就黏人,不敢尝试”的孩子。

  小结: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要只关注眼前的。当我们了解了他们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重心,我们也就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文/陈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3255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