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小学,不光要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也要“走进老师,相信学校”。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助于建立家长和学校间的互动,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
第一,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小巫曾有一本书叫做《与孩子划清界限》。说的就是中国的家长总是混淆了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愿景,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第二,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计划生育国策的弊端之一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二代,从小生活在成年人的周围,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相处的机会。家长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多与同龄的同学一起活动,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集体活动中的冲突不能全部怪罪在老师的身上,通过集体活动过程中的冲突,使孩子反省自己,知道不能恣意妄为,必须同时为别人考虑。
第三,建立孩子的社会意识。孩子总有一天要冲出父母的保护,走入社会,社会意识的培养越早,融入集体的速度越快。家长要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把他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家长们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老师不可能想父母一样看顾你自己的孩子,要求老师单独照顾是不可能的。
第四,步调一致、言论一致。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孩子们都是外交家,能够看出家长对学校的细微不满。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协调一致,最好不要发生矛盾。实在存在分歧时,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并进一步商讨,统一认识。
入学以后的孩子,不仅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是社会的一员、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与老师的沟通上,家长们要放心但不能放手。放心是信任老师的教育水平,不放手是关心孩子的细微问题,与学校协力促进孩子成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5493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