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现代家长,除了重视孩子的智育外,也开始重视孩子的美育和德育了。但美育就是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德育就是给孩子讲授各种行为规范吗?
周国平:在我看来,美育和德育都是属于灵魂教育的范畴。
但灵魂是什么?灵魂是否就是头脑?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
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违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掺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绝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还有两点一般性的建议:
一个是要孩子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上面谈智力教育时,我说人应该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现在谈灵魂教育,就说要养成过心灵生活的习惯,优秀的人应该有这两种习惯。我们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但我们也应该要求孩子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
现在的世界太喧闹、太浮躁了,人们都生活在表面,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觉得这很可悲。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只有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悦纳。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我比较爱读书,但还是有许多好书没有来得及读,也许永远来不及读了,这是特别大的遗憾。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它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不教育孩子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让孩子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啊!
孩子只读教科书、只读“有用”的书是很不够的,那些“闲书”、那些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经典好书同样是值得一读的书。读经典好书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最后谈德育。我们把德育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逐末。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康德说,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说的这个层次的道德。
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是真正意义的自律。如果没有这个精神层面的自律,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
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孩子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66396.html
相关阅读: